當前位置:首頁> 主編推薦

歷次戰爭對原油價格影響的啟示

時間:2022-05-09 14:28 來源: 作者:瞿新榮
高油價對經濟具有嚴重的反向傷害,這在過去的歷史中有過記錄。高油價對經濟傷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產能的不足,產出沒有增加的原因包括不限于:1)技術不足,有限資源,商品生產受到限制;2)政策的不確定性限制了企業擴大產能意愿;3)疫情、戰爭等外部原因,導致實際生產的中斷,引發的經濟滯漲最終導致經濟進入蕭條。

俄烏戰爭之后,美國如何通過各種手段恢復國內與中東產量是穩定油價與經濟的關鍵。疊加全球能源轉型背景,出現上世紀70-80年代產能不足風險應當較低,除非戰爭失控。

2020年3月,OPEC+聯合減產失敗,導致油價一天就跌去30美元/桶,暴跌27%。時隔兩年,俄烏戰爭爆發,油價短短數日上漲45美元/桶,站上139美元/桶歷史次高。2020年3月的油價暴跌,開啟美國金融市場現金流危機,引發整個流動性風險與美股的暴跌,當前原油價格的高漲,又會引發怎么樣的風險?我們試圖從過去歷史經驗中來以史察今。

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是油價暴漲的導火索。1973年10月,埃及和敘利亞在猶太人贖罪日(10月6日)當天向以色列突然發起進攻,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10月14日美國公開向以色列空運武器,10月17日阿拉伯原油出口國對支持以色列國家實行原油禁運(幾個月后12月底取消),油價從1973年提價前每桶約3美元一路暴漲到1973年底每桶約12美元。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原油價格上漲四倍 1973-1974油價暴漲另一個背景是美元與黃金脫鉤后,歐佩克實行“提價保值”戰略。1971年8月,美國總統尼克松突然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結束了運行27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隨后美元取代黃金成為國際貨幣體系基石,同時美元自身也失去了錨,疊加美國國內的經濟問題,使美元信用度受損。

1973年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讓美國時任國務卿基辛格為美元挽回生機。1974年基辛格在沙特為首的歐佩克對西方石油禁運后秘密訪問沙特,說服沙特采用石油美元體系,基辛格在沙特訪問期間達成協議的內容并未對外公告,但事后幾十年來市場解讀內容包括:沙特和其他OPEC國家只接受美元結算石油,原油收入可投資到美國國債及軍備,美國為沙特提供軍事支持?;粮衤斆鞯淖龇ㄖ匦聨椭涝痉€世界統治地位。

1973-1974年石油提價加大了西方大國國際收支赤字,引發了1973-1975年的戰后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下降了4.7%,歐洲增長下降2.5%,日本則下降了7%。

1974年11月,承受不了高油價的發達國家成立了國際能源機構(IEA),目的是促進發達石油消費國之間合作。1974年日本提出“陽光”計劃,發展替代石油的新能源技術,包括天然氣發電項目,以及水力、核電、煤炭等替代能源和節能技術的開發。同年,日本GDP不變價同比由1973年的8.03%降至1974年的-1.23%,大幅下降9.26個百分點。英國則大力開發新油田,1975年英國北海福蒂斯油田投產。1975年美國國會通過立法,規定國內公路機動車燃油效率必須提高到原來一倍,同時建立了戰略石油儲備。

伊斯蘭革命與兩伊戰爭 第二次因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發生在1978-1980年,油價從15美元/桶上漲到40美元/桶。1978年11月,伊朗發生發生推翻巴列維國王革命,石油出口量從9月的400-500萬桶/日下降到不到100萬桶/日(同時沙特石油出口從1978年底850萬桶日增加到1050萬桶日),12月25日圣誕節,伊朗正式關閉閥門,徹底停止石油出口貿易,伊朗國王最終在1979年1月16日逃離本國,2月伊朗政府瓦解,霍梅尼上臺,石油出口逐漸恢復。

伊斯蘭革命后又緊接著爆發了阿富汗戰爭(1979)、兩伊戰爭(1980)都導致了原油供不應求,油價繼續上漲。1979年12月蘇聯進軍阿富汗,同時1979年11月發生著名的德黑蘭美國人質危機,1980年營救失敗,導致卡特無緣連任。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產油設施遭到破壞,市場產生約560萬桶/日的原油缺口,原油現貨價格從1978年11月伊朗伊斯蘭革命前的15美元/桶上升到1980年12月上旬40美元/桶,IEA成員國有效合作,避免了事態惡化,年底油價回到每桶35.5美元/桶。

戰爭不確定性下發生的惜售與囤油行為同樣加劇了1978-1980年原油緊缺。1978年美國汽車行業方興未艾,并開始到中國合資,鄧小平做了“合資經營可以辦”的批示。同時,1978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報告中稱“世界將逐漸經歷石油的長期緊張,甚至是嚴重的不足”,使得市場對油價上漲的預期不斷升溫,石油公司開始囤油,個體消費者開始搶油,原油的供需矛盾越發激烈。

1978-1980年戰爭引發的油價上漲,導致西方國家經濟滯漲。1980年5月,美國CPI達到14.4%,核心CPI達到12.5%的歷史高位,同時美國GDP增速由1978年的5.5%到1980年降為-0.30%,為了遏制通脹重塑美元信用,1979年10月,剛剛上任兩個月的美聯儲主席沃爾克在一個事先沒有安排的周六晚間,將利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20%,大幅減少貨幣和信貸供應,大力治理通脹,并間接導致了1980年卡特下臺,里根上臺大力實施美國經濟共給側改革——提高經濟產能。

不過,1978-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中,日本由于嚴格控制通脹以及汽車產業的獲益,避免了大幅沖擊,GDP不變價同比由1979年的5.48%到1980年降為2.82%。

里根與沃爾克的配合,以及非歐佩克國家的增產,終于使得美國滯漲得以控制,美元重塑信用。在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后,1981年非歐佩克國家快速增產——蘇聯/沙特/美國原油產量達到6/5/4.7億噸,歐美減少進口拋售庫存,最終使油價得以控制回落。

科威特與科索沃戰爭 1990年8月,伊拉克的軍隊和坦克越過科威特邊境,并繼續向前推進,開始占領科威特。1991年1月,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軍事目標進行轟炸,并于2月解放了科威特。1991年2月薩達姆撤離科威特時點燃了800口油井,使科威特每天燒掉的原油多于600萬桶——遠超過科威特正常的石油日產量,也遠超日本每日的石油進口量,大火燒了9個月直到11月才被撲滅。

1990年8月,伊拉克占領科威特之后,受到國際經濟制裁,石油供應中斷,油價僅僅3個月時間里從14美元/桶急劇攀升至42美元/桶,石油危機爆發。在伊拉克8月2日發動入侵之后,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在內閣緊急召開會議,彼時大部分議員都沒有回過神來接受這一事實。問題在于,彼時波斯灣占據了全球2/3的石油儲量,而薩達姆已經擁有了世界排名第四的部隊,一旦薩達姆入侵科威特成功,將可能進一步將勢力擴展到波斯灣以外,甚至改寫世界版圖,這是布什所顧慮的,正如沙特國王法赫德對布什所說,他“在效尤希特勒,給這個世界制造難題”。

油價短期內爆漲使美國經濟在1990年第三季度陷入衰退,拖累全球經濟增長。在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2個月油價快速上漲,2個月后戰爭形勢有所緩和,不確性有所下降,隨后油價在10月見頂回落,而美股同時開始復蘇。

在隨后1999年3-6月發生的科索沃戰爭,由于戰爭發生在歐洲而非中東產油國,對油價與經濟影響力都遠沒有科威特戰爭來的大??傮w上來看,戰爭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往往導致油價在短期內上漲,當不確定性逐漸解除后,油價將回到供需基本邏輯。

伊拉克戰爭與北非顏色革命 2003年3月20日,英美聯合部隊發動了伊拉克軍事行動,到4月9日美國部隊已經占領巴格達,在戰爭發動之后,油價與美股回升。

雖然2003年伊拉克戰爭對伊拉克石油生產帶來階段性損傷,但并沒有多少人對伊拉克戰爭可能影響石油供應太多關注,美國以絕對優勢取得勝利,并控制了局勢,油價隨后跟隨美國與美國強勁的經濟復蘇走強。彼時伊拉克是產油大國,2002年平均原油供應200萬桶/日,占OPEC總供應量的8.3%,2003 年已探明了石油儲量達 1150億桶,約占世界已探明總儲量的8.4%。

隨后就是2011年2月17日利比亞國內戰爭,卡扎菲領導的政府受到反政府武裝挑戰。3月19日,美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發起“奧德賽黎明”行動,開始通過武裝力量介入利比亞內戰,10月20日利比亞戰爭結束。
 
利比亞2010年原油探明儲量為471億桶,占世界原油儲量的3%,2010年平均原油供應量為156.1萬桶/日,占OPEC供應量的5.4%。作為非洲第一大儲油國,第四大生產國,且深處地中海腹地,歷來是歐洲的重要能源供應地。法國道達爾、英國皇家殼牌等8家歐洲石油公司占據利比亞原油總產量的72%。
 
2011年2月原油價格過百,4月階段性觸頂后開啟了長達3年的高位震蕩。
 
總結來講,在戰爭初期不確定較大,避險疊加囤貨導致油價上漲,戰爭啟動后,不確定性下降,油價及風險資產回到基本面邏輯,往往受美國經濟基本面影響。
 
高油價對經濟負向反饋
并加快產業轉型
 
高油價引發高通脹,引發央行貨幣收緊,同時影響居民實際購買力,導致經濟滯漲到蕭條。原油在CPI中占有重要權重,能源占美國與日本消費物價指數籃子的7%,占日本外亞洲國家消費物價指數籃子的10%,同時能源影響著化肥原料價格,進而影響糧食價格,而糧食則占除日本外亞洲消費物價指數籃子34%(日本約27%),因而來講油價上漲,將直接和間接影響到居民的實際購買力,從而導致消費不足。
 
另外,油價通過PPI產業鏈向下傳導,柴油、煤油、燃料油等工業制品成本增加,隨后金屬制品、塑料等價格也會因此上漲,交通運輸、郵電等行業陸續上漲,從工業領域生產勞動成本到商品服務業領域消費價格最終都會上漲。從而引發投資、產出的下降。
 
高油價在限制消費同時,沒有刺激產出,這是出現經濟滯漲的根本。商品價格上升,但產出沒有增加的原因包括不限于:1)技術不足,有限資源,商品生產受到限制;2)政策的不確定性限制了企業擴大產能意愿;3)疫情、戰爭等外部原因,導致實際生產的中斷。以上原油引發的經濟滯漲最終導致經濟進入蕭條。
 
在1970-1990年的三次石油危機期間,美國消費及工業總產值均出現下滑。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1973年至1974年,美國CPI同比由6.2%上升至11.0%。美國個人消費支出不變價增速由4.95%降低到-0.84%,固定資產投資由13.39%降低到6.38%。此外,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美國工業總產值從1973年10月的1.46萬億美元降到1975年6月的1.31萬億美元,降幅達8%。第二次和第三次石油危機期間也表現出同樣的趨勢。從時間效果來看,CPI的上漲會立馬對個人消費支出產生抑制作用,而對于投資的作用會有一些時滯。

對當前的啟示:不完全一樣
 
觀察歷史來看,歷次戰爭對油價波動的啟示包括不限于:
 
1)情緒對市場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戰爭之前或戰爭初期,不確定性使市場產生極大擔憂,甚至引發囤油行為,加劇市場波動。比如,1978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時,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報告中稱“世界將逐漸經歷石油的長期緊張,甚至是嚴重的不足”,這進一步加劇市場緊張氛圍。
 
2)一邊倒的戰爭會使市場快速恢復穩定預期,使油價平息波動。比如2003年伊拉克戰爭,3月20日戰爭一開始,油價便失去了波動,而2011年2月開啟的利比亞內戰,直到10月才結束,油價一直波動上行到10月。
 
3)戰爭不確定性下降后,油價重回基本面。戰爭所處的經濟背景對油價影響至關重要,也即我們常說的“需求決定方向,供應決定波動”,油價的波動趨勢離不開經濟需求——只有1978-1980年美國經濟滯漲是例外,盡管經濟下行,但油價依然高位上行,也即嚴重滯漲。
 
4)美元是油價的另一個參照系。商品一價定律決定了當美元上漲時,進口國需求下降,產油國產出增加,商品折價;但美元下跌時,進口國需求上升,產油國產出下降(保值策略),商品溢價。這一邏輯是過去戰爭中油價波動的重要參考,例如1973-1974年、1978-1980年,美國高通脹美元低位,助推了油價上漲。
 
當前俄烏戰爭跟歷史并不完全一樣:1)當前美聯儲貨幣收緊,美元偏強;2)全球向可再生能源過渡,對石油的需求沒有過往那么強;3)這次戰爭爆發在俄羅斯與烏克蘭——軍事強國與弱國之間,借鑒2003、1991年經驗,戰爭可能不會持續較久,市場預期的不確定性可能隨著戰爭局勢的明朗化而回落。
戰略合作
戰略合作 全球石油化工網 世偉洛克 北京石油展 API 斯倫貝謝
国产亚洲欧美一区,欧美激情一区二区,欧美欧美天天天天操,99成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