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石油超過七成,天然氣超過四成,大大超過美國歷史上的最高值。就綜合國力和在世界石油業里的話語權而言,我國和美國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值此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時期,油氣過高的對外依存度顯然是國家能源安全的軟肋。在編制“十四五”發展規劃和制定2035年遠景目標過程中,國內原油產量前景,石油業怎樣實現“雙循環”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起點上,認真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全球和主要國家石油上游業的發展軌跡、經驗和教訓,“以史為鑒”,無疑有助于回答人們的關切。
全球原油年產量提升近十倍
全球原油年產量2019年為44.8億噸,1949年為4.6 億,前者幾近是后者的十倍。年產量曲線總體呈“S”形,兩頭緩,中間陡。從1859年至1959年,用了整整100年,年產量達到10億噸。之后,用了20年,1979年年產量突破30億噸;用了32年,2011年年產量突破40億噸。近70年里,年產量持續上升,其間雖有起伏,但幅度有限,僅在1979年至1982年間,因伊朗伊斯蘭革命和“兩伊戰爭”,產量跌幅曾達到14.9%。
產量持續增長的三個因素
旺盛的需求。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蓬勃發展,對能源需求數量劇增,質量要求更高。上世紀五十年代在能源占比中石油超過煤炭,進入“石油世紀”以來,石油的消費量一直攀升,拉動了原油產量不斷增長。近年來,隨著綠色發展理念增強,為了減少碳排放,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步伐加快,對石油的需求減少,原油年產量增長的幅度也逐漸縮小。2020年突發的新冠疫情阻滯了世界經濟發展,IEA預測今年石油消費將下降8%(圖1)。
豐富的資源。 據中石油北京勘探開發研究院統計,截止2019年底,全球共在133個國家發現了9017個油田,剩余可采儲量2394億噸,即可供當前生產水平持續50余年。
走高的油價。 上世紀的“蘇伊士運河危機”、“石油危機”后,產油國逐步從“石油大鱷”手中奪回了石油定價權,終止了價格與價值扭曲,世界告別了“亷價石油時代”,國際油價的總趨勢一路走高。充足的投入促進了原油產量的不斷增長。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相對低的油價,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2014年“份額爭奪戰”引發的“斷崖式”油價暴跌,部分國家原油產量明顯下降,但是由于其它國家迅速提產,並未導致全球產量的減少。
美、俄原油年產量大起大落
美國和俄羅斯都是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 2019年原油產量分別為7.39億噸和5.62 億噸,位列全球第1 位和第3 位。美、俄兩國的年產量曲線形狀相似,均為“兩峰夾一谷”,呈“M”型。但是,形成原因迥異,前者主要由資源因素,后者主要由非資源因素決定的。美國,第一峰是1970年,年產原油5.3億噸。谷底2008年,年產原油2.45億噸,較峰值減產2.8億噸,降幅53.8%。第二峰,2019年,年產原油7.39億噸。第一峰,主要仰仗開采“常規油氣”形成;第二峰由常規油氣和“非常規油氣”共同構成。從第一峰到谷底整整歷時38年。
上世紀“石油危機”,結束了“廉價石油”時代,給西方國家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沖擊。當時,美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並不高,然而經濟壇長速度卻因此降低了近1/3。痛定思痛,美國隨即提出了“能源獨立戰略”。那時候,美國石油上游業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自噴、氣舉、抽汲、提撈、注水、注氣等等常規技術手段能夠開采的石油越來越少,產量遞減難以遏制,急待突破技術“瓶頸”, 去開發自然界蘊藏更為豐富的“低品位”(含所謂的“非常規”)石油資源。經過前后八屆政府一以貫之地持續努力,以水平井、大型體積壓裂為代表的新技術日臻成熟並得到廣泛運用,美國本土的產量遂止跌回升,“梅開二度”,改變了世界石油版圖。
俄羅斯原油年產量曲線也是“兩峰夾一谷”。第一峰1988年,年產油6.24 億噸。谷底1996年,年產油2.98 億噸,較峰值減產3.26億噸,降幅 52.2%。第二峰正在形成,2019年產油5.62 億噸。和美國不同,其第一峰和第二峰都是開采“常規油氣”形成的。由第一峰到谷底,下降速度很快,僅僅用了8年時間。
造成其產量劇烈下降旣有外因也有內因。冷戰時期美蘇爭霸,美國以“星球大戰”誘使對手參與“軍備競賽”,消耗了對手國力。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全球油價在低位運行,重創了嚴重依賴石油出口的蘇聯經濟。加上蘇共內部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葉利欽推行“休克療法、”“私有化”,自毀堡壘,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經濟崩潰。普京就職總統后,懲辦了一些石油寡頭,加強了國家對石油管控,石油業遂迅速復蘇(圖4)。
中國原油年產量持續增長
2019年,中國年產原油1.91億噸,位列世界第6位。中國的原油年產量曲線,總體是一個箭頭不斷向上的曲線。由1949年的12萬噸起步,1978年產量突破1億噸,2010年產量突破2億噸,甩掉了“貧油國”帽子,躋身世界主要產油國之列。其間,1979至1981年,2015至2018年,產量曾分別下降了500萬噸和2600萬噸,降幅5%與12%(圖5)。減產的原因或因前期投入不足,增儲上產步伐跟不上;或因油價暴跌,油公司為保持經濟效益主動關閉若干油井所致,均與“資源枯竭”因素無多大關系。
70年間,中國原油產量增長速度快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但和美、俄相同發展階段相比,從年產1億噸增長至2億噸所花費時間,前蘇聯5 年,美國 20年,我國32 年,我們只能算中速增長。有兩個因素制約了我們的“增儲上產”速度。一是石油地質條件我國比俄、美兩國復雜,要攻克的科技難關更多。因而人的因素,充分發揮人們探索、創新和實干的積極性尤為重要。1979至1981年產量低谷,就是通過執行“一億噸原油產量包干”政策,調動了廣大石油職工的積極性而止跌回升的。我國海洋對外合作,曾因頭幾批探井失利而陷入低潮,“中國貧油論”也一度死灰復燃。后來實行對外合作與自營並舉,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經過20多年的努力,2010年建成了一個“海上大慶”。二是每年投入的實物工作量我國比美國少得多。以每年完成鉆井數為例,大體上是美國的1/2至1/3。
集諸家之長 走自己的路
在開啟全面建沒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時候,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形勢要求我們“統籌發展與安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近70年世界石油史進一步說明:石油是商品,也是國際政治博弈的重要工具。就前者而言,供大于求,“低油價”將是常態;作為后者,油價突發性的跌宕起伏,局部斷供也是大概率的事情。前者是實現“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方針的有利條件;后者要求人們牢記在石油供給上,我國先后被日本、美國和前蘇聯“卡脖子”,前蘇聯因人為“低油價”而加速解體的歷史教訓,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確識變,科學應變。
為了維護國家安全,保障石油供給,各國都根據自己的國情釆取了種種舉措。這些舉措無論成功或失敗,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都值得深入分析借鑒。其中,中美兩國的實踐都證明:“國內油氣資源是國家能源安全的基礎;國內發達的石油業是主動、有效利用國外資源的基礎”。為此,要堅定不移地做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和美、俄兩國相比,我國石油上游業正處在它們的第一峰的上升側階段。由于我國的勘探不充分、不平衡,總體處在勘探的早、中期,待開發的資源潛力比較大。目前看來,單是依靠“常規石油”把年產量搞到2.5-3.0億噸,有資源基礎,是可能實現的。
美國160多年石油開發實踐證明,自然界中“富集高產”石油占比較小,“低品位(含非常規)”的是大多數。美國為實現“能源獨立”,鍥而不舍攻堅克難開發本土“低品位”石油資源的經驗和做法值得重視。為了避免出現美國那樣延續40多年的“產量低谷”,我們要基于國情,高度重視“低品位”資源的開發利用,早動手,依靠科技進步,依靠科學管理,盡快實現規模效益開發。在“十四五”規劃中這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要認真總結我國“頁巖氣”規劃的指標屢屢落空的教訓,把工作做實、做細。
從國情出發,從石油資源稟賦條件出發,我們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公有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並舉;充分發揮“看不見”和“看得見”兩只手的作用;大、中、小油公司有機結合,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發展道路。通俗地講,發展石油上游業,我們需要“特混艦隊”,既要有航母,也要有沖鋒舟群,而不是某個極端。2014年以來的油價暴跌,我國原油產量下降明顯,其中,央企下降幅度9.3%(中石油)、10.5%(中海油)和16.0%(中石化),遠低于其它所有制油公司的27.9%。凸顯了央企是國家石油安全“壓艙石”的地位。
在這波“低油價”里,俄、美兩國原油產量不跌反升,令人深思。前者,資源稟賦好,桶油成本低,“薄利多銷”可以保持或增加在世界石油市場里所占份額;后者,大多數油公司多次經歷油價的跌宕起伏,應對經驗老到。其中,擴大“庫存井”(drilled-but-uncompleted 即完鉆不完井)占比的措施,既推遲了油公司資金鏈斷裂時間,又積攢了油價一旦回升產量可迅速反彈的能力。美、俄兩國實踐告訴人們:油價一跌立即關井減產,並非是唯一的正確選擇。應對“低油價”也要從自己的國情出發,要使之成為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
當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低油價”是機遇。要借鑒美、俄等國應對的經驗,充分發揮我國自身優勢用好這次機遇。同時,要著眼于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引導和扶持油公司加強國內勘探開發工作,多找儲量,多建產能,並選擇部分“富集高產”儲量,“建而不采”或“建而少采”,以備不時之需。至于國內每年的具體產量,國家應統籌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靈活予以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