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視點

創新引領海油產業走一條正道

時間:2016-08-08 17:14 來源: 作者:康宏亮
——專訪中國海洋油總公司副總工程師姜偉
 

        從中國自主研發的旋轉導向系統的成功應用,到創下北亞地區深水鉆探2,542 米記錄的981 深水船隊建設,從完成國家重大專項海上稠油高效開發項目——提高稠油產出率達8%,再到打破國際壟斷的一趟管柱多層充填防砂系統的成功研制,中海油以實力代言中國海上油氣的創新發展,無論是肩負的科技引領的政治角色,還是在推動科技成果市場化方面,其在中國油氣產業技術創新上占據著重要地位。如今,低油價形勢下,業界對中國海油產業的創新發展均持觀望態度,以求總結經驗,指引自身發展。為此,本刊特別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工程師姜偉進行專訪,深入了解中海油創新現狀,探訪中國海油產業創新的趨勢與意義。

        “創新三會”為海油產業發展吹響號令
        “雖然油價形勢不好,但是創新工作不能停”這是姜偉副總工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達的第一句話。在他看來,越是經營形式、宏觀經濟不好的情況下,越是需要企業的轉型升級,從創新驅動方面做文章,做工作。
        近期,“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聯合召開,可以說恰逢其時,是中國對世界宏觀經濟走勢和石油產業發展趨勢進行研判的一次好時機。姜偉表示:“創新三會的召開意義重大,一方面從國家層面出發,石油產業需要科技力量為‘一帶一路’鋪墊基石和軌道。另一方面,當前全球油價下行,特別是國有企業,肩負著政治及社會責任,需要我們以科技創新作為動力,振興經濟、穩定發展。創新三會的召開,無疑給石油行業釋放了一聲號令。鼓舞企業向科學技術要效益,推動企業的技術、管理向更深層次發展,是一件具有非凡意義的事情。”油價下跌,企業大幅度壓縮成本,規模及發展節奏有所放緩是必然。但著眼企業長遠發展,科技投入對企業前景和效益意義重大。盡管中海油等各大企業總體發展規模、預算在壓縮,但其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并無減少。

        創新——企業永遠追求進步的主導
        一直以來,中海油致力于技術的進步與創新。特別是近些年,在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以981 為首的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建造的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在南中國海、緬甸、非洲均進行了深水鉆井、測試、勘探工作,為中國深水開發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中海油渤海稠油開發技術,已形成了五大技術體系和一支技術團隊,為渤海的增儲上產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渤海灣稠油產出率提高了8%。在裝備、工具制造方面,中海油形成了一支強有力的科研隊伍。中海油服的旋轉導向系統、完井防砂工具系列,均由中國自主研發并獲得成功,其中旋轉導向技術可謂十年磨一劍,中海油是繼哈里伯頓、貝克休斯、斯倫貝謝后, 世界范圍內第四家掌握該技術的企業。2015 年,該系統總下井時間累計超過200 小時,總進尺5 萬英尺,為實現國產化技術、降本增效起到了積極作用。此外,中海油海上新技術的應用取得了標志性的成果,獲得了國家和社會的高度認可。中海油深水導管下伸和控制技術在2014 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渤海提高采收率化學驅關鍵技術和裝備在今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重注原始、基礎領域創新
        海油產業不同于其他產業,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等特點,為此在科技創新方面也需要克服更多、更大的困難。對產業的創新發展,姜偉指出,首先要重注原始方面的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海油開發經歷了太多的引進吸收,十一五之后,才開始逐步進入自主創新階段,但主要還是以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為主。當前我們要更多注重原始、理論、基礎方面的創新工作,如此才能真正與世界一流水平并肩前行。當前學科基礎領域的發展比較完善,但工程領域原創還需要下功夫培養和扶持。另外要結合實際,從技術、組織管理上加大投入,在工程技術應用方面做好創新工作。上一次的石油產業危機,我們并沒有看到美國以及西方國家新的石油技術問世,旋轉導向等技術的問世是90 年代后,如今,美國、西方等新技術的推出緩慢,對于中國石油工程界來講是個絕好機遇。第三,要培育好一支強有力的科研隊伍,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技術力量,對企業的未來發展十分重要??傊?,越是嚴峻的經濟形勢下,越要抓住對關鍵技術的突破,抓緊對人才的培養。

        而不舍邁向“中國智造”
        “企業的發展應追隨國家戰略、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當前形勢下,我們應該更多思考的是提升管理、轉型升級,挖掘內部技術的空間和潛力。傳統石油行業,不乏技術進步和創新的空間和環境。”姜偉說。
        對于國產海工裝備,中海油最大的期盼就是同等技術水平的價位優勢,同時最大的擔心就是裝備質量。中國裝備在深海開發方面,缺少實戰經驗,使用業績匱乏。同時海工裝備技術含量高、要求壽命長,面對高溫高壓、易燃易爆等特點,可靠性及穩定性尤為必要。中國進入海洋開發不過三十年時間,而深海開發更是在近四、五年,中國海洋裝備走向世界仍面臨巨大差距。姜偉建議,中國裝備制造企業要沉下心來,搞好科研工作,解決工程技術難點問題,向“中國智造”長驅直入,同時理論要結合實際,包括制造廠與油田開發、經營管理與現場的結合。姜偉表示:“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鍥而不舍的科研精神。相信在未來,中國海洋油氣開發定能擁有一片光明的前途。”





戰略合作
戰略合作 全球石油化工網 世偉洛克 北京石油展 API 斯倫貝謝
国产亚洲欧美一区,欧美激情一区二区,欧美欧美天天天天操,99成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