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產出發力 打破低端形象
時間:2016-02-01 14:40
來源:
作者:康宏亮
科技產出發力 打破低端形象
——中國海工裝備加速向高端邁進
海洋石油工程技術可謂是油氣工程領域的技術窗口,代 表著一個國家的最新鉆探及裝備技術的發展趨勢。近年來, 中國海油深水開發從深水裝備、深水技術、深水環境三個方 面不斷完善技術儲備工作,已經形成一套獨立自主的規范體 系。然而進入超深水開發后,國內的很多技術都出現了瓶頸, 比如海底及儲層溫度成折線式變化,對于鉆完井過程中水泥 漿的敏感性要求實現恒流變,而如何做到恒流變,目前全球 只有斯倫貝謝等兩三家公司可以做到。由此可見,對于海工 高端技術的積累,中國還有較長一段路要走。
繼續深化合作開發模式
深海油氣開發是中國傳統油氣業轉進的新領域,同時也 是高風險、高投入、高技術要求的領域。自1982 年,中國 政府頒發中國海洋石油對外勘探開發合作條例,確立了中國 近海石油勘探開發要走合作勘探開發的道路??v觀全球海洋 油氣勘探開發,以聯合體參與的形式頗多。著名的世界最大 深海油田——巴西Libra 區塊,就是由巴西石油公司、中石 油、中海油、殼牌以及道達爾組成的聯合體共同開發項目。 一直以來,中國學習、引進大量的國外經驗,逐步形成 中國海洋開發技術體系,對中國海洋油氣產業的發展起到了 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工程師姜偉表 示:“目前來看,中國海油已經形成一只具有現代化深水技 術經驗的團隊,從技術監督、裝備管理、裝備操作維護方面, 都可以滿足自身需求。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海油‘合作開發’ 模式的淡化,無論從海油開發的特點,還是出于中國企業目 前的開采現狀,與國內外科研單位、企業等展開更深入的合 作是中國海洋油氣開發的必然途徑。”
重視配套技術的科技產出
海洋石油業所用設備均為大型、專業化產品,其運輸、 安裝工作都是一項不菲的成本支出。面對并不景氣的經濟現 狀,若從這些配套設施著手,注重技術及產品創新,也能為 企業節省一大筆開資。 以深海設備的安裝作業來講,世界上最重的單根鋼纜就 應用在海工系泊系統中,其長度為403 米,直徑152 毫米, 整條鋼纜約438 噸,創造了世界基尼斯記錄。其在運輸、安裝工作中的挑戰不言而喻,纜繩的運安成本也往往超過纜繩 自身的采購成本。帝斯曼迪尼瑪亞太區技術總經理劉永樂博 士向記者介紹說:“雖然只是一根繩索,但其中仍體現著高 科技。如果該纜繩由帝斯曼迪尼瑪公司采用世界最強的纖維 材料制作,相似直徑尺寸,達到相同強度的情況下,其重量 只需70 噸,將實現減重80% 以上,如此所帶來的運輸、安 裝方面的成本支出將大大減少。劉博士所在的帝斯曼迪尼瑪 公司就因這樣的纜繩與中國海油981 等大型項目工程結緣, 并一舉成名,成為海工裝備高端配套技術的典范。”
量體裁衣精細化管理
對于近年來備受寵愛的深海開發,如今看來也并不樂 觀。石油公司、船廠、設備商動作頻頻,采取措施應對寒冬。 在休斯頓、挪威等地,行業已經看到很多公司采取裁員以 壓縮成本的措施。但有專家稱,中國的政治、經濟環境特殊, 這種大幅裁員的措施并不適用。另外,韓國的一些船廠正 積極提高在設計、工程研發方面的能力,力求以模塊化、 標準化的措施降本增效,從而減小過度依賴歐美設計公司 的風險。中國船廠應在嚴峻的行業形勢下,著重考慮設計 風險問題,提高獨立自主的設計、研發能力,逐步邁向高 端技術行列。 以往,石油公司為減少調度等工作時間,在采購成本方 面考慮得并不多,要求鉆井設施功能越強、技術越高端越好。 比如石油公司會將鉆井平臺及FDSO 并合在一條船上,提 高工作效率,當然成本就會很高。而如今,石油公司為增強 成本可控性,在精細化管理方面做足功課,努力提高與服務 商、設備商的合作質量,構建長期合作機制;致力設施采購、 運營操作流程的標準化,以提高效率、控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