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中國海油正式成立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分公司(下稱“新能源分公司”),該新能源分公司的主要業務為開展海陸風光發電、加大CCUS科技攻關、探索培育氫能等。
中國海油黨組書記、董事長汪東進在致辭中表示,新能源分公司要進一步突出海洋優勢,注重融合協同,加快發展海上風電,擇優發展陸上風光,因地制宜發展氫能業務,加強CCUS技術研發,探索發展多能互補綜合能源供應系統,努力實現中國海油“十四五”末新能源新產業收入占比達到10%的目標。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是1982年2月15日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運營商。公司注冊資本1138億元,共有5家控股境內外上市公司。近年以來,中國海油顯著加快了布局新能源的步伐。
2021年1月,中國海油成立海油發展清潔能源公司,并在津揭牌成立。海油能源由原海油發展管道公司、新能源技術項目組整合而成。該公司重點培育以海上風電為核心的新能源產業,大力推動海上風電,探索分布式能源、地熱能、氫能等清潔能源。
2021年4月,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中國燃氣簽署《關于氫能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內容,雙方以各自行業特點為基礎,在撬裝天然氣制氫、加氫站建設以及多能互補綜合能源供應項目方面,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
2021年12月21日,中海油(海南)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以風電建設為重點,以光伏和氣電融合并舉,分布式能源為補充,發揮比較優勢,建設具有中國海油特色的綜合能源公司。中國海油成立新能源分公司,探索培育氫能,至此,“三桶油”的新能源布局在機構框架上已經全部明晰,全面開啟氫能布局。
中石油:將新能源業務與油氣業務并列,院士領銜
中石油已經將新能源業務提升為第一大業務板塊,與油氣業務并列。
在2021年4月8日的中石油總部組織體系優化調整部署動員會上,中石油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戴厚良指出,要突出業務協同、專業化發展和產業鏈國內外一體化統籌,優化調整業務板塊劃分,構建油氣和新能源、煉化銷售和新材料、支持和服務、資本和金融四大業務板塊(子集團),建立一整套緊密協同、內在聯系、相互支撐的制度機制,促進全面深化改革。
同年5月初,中石油上游企業召開新能源業務推進會,確定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地熱、氫能等新能源業務,積極發展CCUS產業。
8個多月后,12月21日,中石油成立了新能源專業公司——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新興能源技術研發;技術服務、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交流、技術轉讓、技術推廣。
鄒才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石油天然氣地質學家,非常規油氣地質學理論奠基人和能源戰略研究科學家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國家能源頁巖氣研發(實驗)中心主任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高級技術專家。
中石化:從地熱起步,向氫能前進
在“三桶油”中,中國石化是成立新能源公司最早的一個。
早在十多年前,2008年前后,中國石化就開始在河北雄縣開發地熱業務,創建了地熱開發利用“雄縣模式”。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將中深層地熱用于城區居民供暖,實現雄縣城區地熱供暖全覆蓋,打造“無煙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石化在雄縣地熱開發利用中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了全部地熱水回灌,實現只取熱不取水。
后來,中國石化的地熱供暖業務還積極延伸至毗鄰雄縣的容城和安新。當雄安新區宣布成立的時候,中國石化的地熱業務已成為雄安能源清潔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基于雄縣模式的成功運營及示范效應,中國石化提出在全國創建以地熱供暖為特色的20個“無煙城”,該設想已全部實現。
2021年12月9日,中國石化在雄安新區設立中石化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1億元,主要負責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加氫站運營、氫氣儲運、氫氣管道建設運營、氫能科技研發等,遠期還將規劃修建氫氣管道、探索布局液氫產業。
中石化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服務新區氫能產業發展,協助新區搭建氫能科技綜合服務平臺,引入新能源、新材料、新經濟等高端高新產業和科研院所,打造雄安新區氫能示范應用場景,構建新區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多能互補的能源體系。
目前,中國石化新能源發展的主要舉措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借助自身的氫業務鏈優勢,鞏固提升氫業務水平,為未來氫經濟時代到來打好基礎;二是發展光伏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