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200攝氏度高溫MWD、微納米強封堵鉆井液等鉆完井一體化技術解決方案被甲方單位評為鉆井液與定向技術服務“雙優”工程。
氣層保護固井工藝新技術——封隔分級頂部注水泥工藝首次在普光3021-5井應用成功,相對原有工藝節省鉆井周期5天。
這是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堅持“開放辦院、開放搞科研”,推進產研用一體化協同,加快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取得的成效。今年以來,工程院累計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13項。其中,發明專利“耐鹽高溫/超高密度鉆井液及制備方法”榮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
搭建平臺,聚智解科研難題
8月3日,圍繞復雜巖性力學特性測試方法、地應力準確求取及裂縫復雜程度評價方法等關鍵技術,工程院與勘探分公司物探院的專家開展技術探討,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隨著向萬米深層挺進,油氣開采對鉆井工藝、鉆井液、儀器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碳酸鹽巖、致密砂巖、頁巖等油氣藏開發難題,向工程技術創新提出挑戰。
面對挑戰,工程院堅持廣泛開展“內部合作、中中合作、中外合作”,探索構建了高水平工程技術創新聯合體,通過建立實驗室聯合體和人才合作培養機制,實現了各科研主體實驗平臺、創新平臺、科研成果的共享,通過資源成果共享、產研用聯動,全力提升科技效能。
今年,工程院與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所成立聯合研究中心,與石化機械等5家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為加快工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搭建了良好的科研創新生態。
技術共享,向科研難題發力
“技術交流、資源共享,開拓了科研人員的視野,促進了院所協同發展,推動了研發進程。”勘探分公司物探院院長王威在交流時表示。
頁巖油氣立體開發是工程技術攻關重點之一。實驗室共享后,工程院派出3名科研人員長期駐扎勘探分公司物探院,與相關研究室協同開展技術攻關,通過實驗室共用、成果共享,實現優勢互補,快速推動了科研進程。目前,他們已完成復興地區一些構造和屬性建模及初步的裂縫建模等工作。
強強聯合,推行產研用一體化協同,成為工程院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有效方式之一。為提高科研創新效率,工程院建立人才兼職、掛職、交流機制,打破學科壁壘,組織不同專業、領域、層次的科研人員開展常態化技術交流,通過跨專業、跨領域交流和互動,實現知識和技術的融合創新。
產研用深度融合,讓科研更接地氣。工程院形成頁巖油工程技術模板、特深層二期萬米井工程地質因素預測和分段酸壓改造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為“深地工程”、頁巖油氣、示范井工程高效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研用結合,持續拓寬轉化路徑
多方合作交流推動了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向現場的轉化速度。近日,工程院應用精細控壓鉆井技術,助力勝利牛頁1-3-504HF井鉆井周期縮短10天;與西北油田聯合制定的順北10X井“完井測試+酸壓投產一體化”方案,實現了段內儲集體最大動用,測試日產油氣60萬立方米。這些成果得益于工程院聚焦油田需求、強化“科研技術攻關+靠前服務”。
工程院積極回應油田技術需求,強化科研技術服務支持。圍繞碳酸鹽巖、致密砂巖、頁巖等不同類型油氣藏現場技術難題,該院提出“大專家支持”“大工區共贏”的理念,推行“現場駐井+遠程決策”聯動的靠前服務工作模式,把工程科研攻關搬到了“示范井工程”、頁巖油等重點施工現場。專家到油田生產現場同甲方、施工方一起探討難題,提出技術優化決策,變后方指導為前方支持,科研服務支撐效果凸顯,推動科研成果快速向現場轉化。
上半年,工程院共投入支持人員784人次,完成重點井地質論證及方案審查91次,技術支持服務287井次,助推重點區域高質量發展。
今年,工程院研發的高溫高壓裸眼分段酸壓工具在“深地工程”成功應用9套,應用成功率100%;優勢產品內部互供取得突破,5項油田化學產品、3項PGA可降解系列產品新入選集團公司優勢產品,實現規?;a,目前已在24口井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