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油價網2023年5月15日報道,由于對經濟的擔憂壓倒了對需求的預期,原油價格已經連續四周下跌,抹去了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最近宣布減產后取得的所有漲幅。
當歐佩克宣布減產時,幾乎所有設有大宗商品部門的銀行都匆忙更新了它們的原油價格預測,預計原油價格會比以前漲得更高。摩根士丹利是一個罕見的例外:它下調了對原油價格的預測。
摩根士丹利首席大宗商品策略師馬丁·拉特斯當時表示:“歐佩克可能需要這樣做才能保持他們在全球市場上所占份額不變。”他補充說,歐佩克的減產決定“揭示了一些東西,它發出了一個信號,表明我們在石油市場的位置。老實說,當需求激增時,歐佩克就不需要減產了”。
在很大程度上,拉特斯的此番說法似乎是對的。只不過問題不在于需求本身。推動原油價格下跌一直是對需求惡化的普遍預期。
事實上,在過去4周中,每日更新的油價新聞都在不斷重復同樣的論調:“兩大經濟體經濟數據疲弱、對美國進一步加息的擔憂、對經濟衰退的擔憂——這在某些行業已經成為事實,尤其是貨運行業。”
顯然,這些期望有著良好的基礎。然而,關于石油需求的問題是,美國或其他發達國家在今年剩余時間和未來幾年都不會有額外的石油需求。發展中國家將看到石油需求的增長,并有可能推高油價。
荷蘭國際集團(ING)在最近的一份石油市場更新報告中表示,盡管目前原油價格仍處于低迷狀態,但今年下半年情況很可能會發生變化,石油供應短缺迫在眉睫。
荷蘭國際集團表示,這一預測的基礎是歐佩克+產量下降,經合組織以外的需求增加,以及美國產量增長低于預期。更重要的是,歐佩克+總是有可能再次減產,這增加了油價的上漲潛力。
這家荷蘭金融服務巨頭并不是唯一預計今年晚些時候油價會上漲的公司?;ㄆ煦y行大宗商品主管埃德·莫爾斯最近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原油價格可能已經觸底反彈,在人口稠密得多的北半球,我們正進入需求旺季。”
“歐佩克+減產和需求反彈可能會抵消其他地區需求放緩的影響…… 因此,我們預計原油價格將很快觸底反彈。”澳大利亞聯邦銀行在5月初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如是表示。
高盛銀行是另一家對油價近期走勢持樂觀態度的銀行。在3月初歐佩克+意外宣布減產前幾周發布的一份報告中,高盛銀行表示,如果歐佩克+每天保持200萬桶原油減產協議,布倫特原油價格到今年年底每桶可能達到100美元。
同樣,這是在歐佩克+宣布進一步減產暫時提振油價之前。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很可能會再次提振油價。這只需要大國的經濟走向更加樂觀。
當然,所有這些都只是基于歷史數據和一些常識的預測。然而,市場的問題在于,它們并不總是遵循常識,而是容易受到微小的影響。
過去4周就是證據,石油交易商基本上忽略了任何基本面因素,專注于銀行所稱的宏觀形勢。他們忽略了有關煉油產能和石油進口的數據,轉而關注最新的PMI數據。他們忽略了有關美國生產趨勢的數據,轉而關注4月CPI數據,該數據顯示通脹仍是一個重大問題。
所有這些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謂的宏觀形勢對石油需求有著巨大的影響,而在高通脹和利率上升的時期,石油需求往往會下降。然而,在關注宏觀形勢的同時,人們忘記了一件事:盡管石油名聲不好,但它仍是經濟學家所說的一種非彈性商品。
這意味著,無論商品價格如何,對它的需求總是強勁的。而這反過來意味著,現在可能是交易商更多關注供應前景的時候了。因為當供應收緊時,價格就會上漲——需求將無處可去,即使在飽受通脹困擾的美國也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正如荷蘭國際集團在其石油市場更新報告中指出的那樣,歐佩克+意識到它可以在原油產量控制方面發揮作用。如果價格跌得太低,沒有什么能阻止歐佩克+再次減產。畢竟,歐佩克+能失去多少市場份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