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際油氣行業這場結構變革的風暴中,地緣政治、能源秩序、低碳轉型三股力量交互作用,將全球能源生態攪得變幻莫測。地緣政治博弈下,各國基于自身戰略利益對油氣資源展開角逐,能源秩序重構意味著傳統資源分配與市場格局被打破重塑,而低碳轉型則是大勢所趨,對高碳的油氣行業形成巨大沖擊。三者共同作用,使得能源安全不再只是保障供應穩定,還需兼顧低碳發展要求,共生博弈由此轟轟烈烈拉開序幕。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來斌院士認為,全球變化的警鐘長鳴,碳中和綠色發展目標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追求,石油石化行業作為能源生產與消費的主力軍,如何在確保能源安全基石穩固的基礎上邁向低碳、高效、可持續發展之路,已然成為橫亙在我們面前亟待攻克的核心問題。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會長劉宏斌表示,作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和石油天然氣進口國,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全產業鏈規模以上企業超過了2400家,產品種類和產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陸上油氣鉆采裝備國產化率達到90%,灘淺海油氣鉆采裝備國產化率超過70%,煉油化工裝備國產化率達到95%,部分關鍵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石油石化裝備產業正處于由“大”變“強”的關鍵時期。如何在復雜局面中確保能源安全,需更高效、可靠的裝備來提升油氣開采與輸送效率,降低供應風險;面對低碳轉型壓力,又需借助技術創新,開發出節能減排、適應新能源協同發展的裝備。這場技術革命不僅關乎油氣企業的生存發展,更是全球能源體系平穩過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支撐。它預示著行業將在創新驅動下,邁向一個兼顧安全與綠色的全新發展階段。
產業變革下“三桶油”的硬核技術裝備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裝備制造戰略地位更加凸顯,已成為打造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制造強國的關鍵環節和重要載體。作為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和國內最大油氣生產企業,中國石油一直高度重視裝備制造發展,將高端裝備制造確立為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加快推進核心裝備迭代升級和國產化進程。
中國石油集團副總工程師、昆侖制造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廣生稱,去年以來,中國石油圓滿完成了支持我國首艘大洋科考鉆探船“夢想號”建成入列等重大項目關鍵裝備的研制任務;成功完鉆我國首口超萬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持續保障國家“西氣東輸”;中俄東線等重大能源戰略通道建設,為端穩端牢“能源飯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當前,中國石油正大力實施五大發展戰略和五大戰略舉措,重點聚焦深地深海油氣勘探開發,煉化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應用場景,加快推進高性能鉆采、輸送、動力、新能源裝備的研發與迭代,加大關鍵煉化裝備、核心物探測井裝備及技術軟件的國產化攻關力度,全力打造裝備制造業務高水平戰略支持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為加快我國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發揮好種子隊和主力軍作用,助力“雙碳”戰略落實,推動石油工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俞進表示,中國海油在貫徹落實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圍繞打造海洋油氣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強基工程,深入推進海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海洋裝備設計建造中心建設,助力推進海洋油氣技術裝備的高質量發展。圓滿建成“深海一號”能源站,實現3項世界級創新和13項國內技術首創,打造“璇璣”“?;?rdquo;“海葵”“海經”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技術裝備產品,成功開發應用富碳天然氣制醋酸、甲醇、丙烯腈及碳纖維等產品,牽引產業整體向價值鏈的高端、高附加值環節的轉移。上線運行勘探開發數據湖平臺,發布“海能”人工智能模型,推動業務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數字化、數字模型化,建成投產一批“智能油田”“智能工程”“智能工廠”,海上平臺無人化率超17%,建成投用我國首個“雙頻5G+工業互聯網”智能煉廠,在“隱形資產顯形化”和“隱性風險顯性化”兩方向重點發力,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成功投運我國海上首個百萬噸級的CCS示范項目和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推進海上油氣田清潔生產,全面建成渤海油田三期岸電應用工程,完成日排1萬方以上火炬氣全部回收利用,以實際行動守護碧海藍天。
近年來,中國石化的設備綜合實力實現了躍升,設備設施在大型化、集成化、國產化、高端化、數智化、綠色化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裝置“安穩長滿優”運行水平不斷提升。相關負責人表示,高端技術裝備實現國產化方面,研制開發了一批自動化、高性能、綠色化完井裝備。特深層鉆機解決了大型鉆機高凈空底座穩定性難題;電動固井裝備實現固井作業遠程全流程自動化控制和“一鍵固井”;超深井連續油管作業機整體作業效率提高30%、自動鉆塞效率提高50%以上;高性能流體與材料廣泛應用上,開發的多種高性能流體材料解決了高溫、高壓、復雜地層鉆井難題,研制的納米滑溜水等酸化壓裂液及核心材料,為順北、元壩、涪陵等油氣田增儲建產提供了支撐。工程軟件邁向自主化方面,開發的遠程決策系統具備井場數據遠程匯聚等功能;自主開發油藏動態三維測井軟件平臺LogPlus2.5,已實現規?;瘧?,成功替代進口軟件。
裝備技術革命對油氣業的深刻影響
石油石化裝備技術革命新浪潮將給油氣開采、煉油化工、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帶來多方面深刻影響。在油氣開采產上游,先進技術裝備的應用可提高油氣采收率,減少資源浪費,同時優化開采流程,降低能耗和運營成本。如通過精準的油藏監測和開采技術,提高單井產量,攤薄開采成本;自動化、智能化裝備的技術革命將提升采收率效果突出,可使鉆井作業實現“操控一鍵化、流程自動化”,大幅縮短施工周期,提高機械鉆速,降低人力成本和勞動強度。助力深海、深層及非常規油氣開發。
隨著技術發展,特種鉆機、高適應性智能化井下儀器、極地能源開發裝備、海洋工程系列設備等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為深海、深層、非常規及老油田等復雜油氣田的高效綠色開發提供了有力支撐,有助于挖掘更多油氣資源,提高能源自給率。推動煉油化工產業的升級轉型。在綠色低碳發展要求下,煉油化工產業加速向結構優化、產品高端、創新驅動方向發展。如煉化企業通過發展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烴等新一代技術,提高“油轉化”效率,生產更多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減少低附加值產品外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高效節能的煉化裝備和技術,如先進的裂解爐、壓縮機等,有助于降低煉油化工過程中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
同時,通過能量回收和循環利用技術,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促進產品質量提升:借助先進的裝備和技術,能夠更精準地控制煉油化工生產過程,提高產品質量,生產出更清潔高效的油品、高端潤滑油及其基礎油、石油基碳材料和石化產品,滿足市場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帶動裝備制造產業技術創新與升級。石油石化裝備技術革命促使裝備制造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聚焦特種鉆機、海洋工程設備、高端閥門等關鍵核心技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裝備技術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擴大市場需求。油氣行業的發展以及技術升級需求,為裝備制造產業帶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一方面,新增油氣產能建設需要大量的裝備投入;另一方面,現有裝備的更新換代以及技術改造也為裝備制造企業提供了商機;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我國已形成了以石油鉆采設備、海洋工程裝備、煉油化工設備等為代表的產業集群。技術革命將進一步推動這些產業集群內企業之間的分工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產業集群的整體競爭力。促進工程技術服務發展。
油氣田開發、煉油化工項目等對工程技術服務的需求將不斷增加,包括工程設計、施工、安裝、調試等環節。技術革命要求工程技術服務企業具備更高的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能夠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解決方案,推動工程技術服務產業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發展。加速能源轉型。石油石化企業在發展傳統業務的同時,借助裝備技術革命的力量,積極布局新能源領域,如發展制氫、儲能技術等。
例如,陜鼓集團EISS4.0能源互聯島方案,融合儲能技術和能源互聯島技術,幫助用戶降本、減碳、增效,推動能源向多元化、低碳化轉型。推動產業融合。石油石化裝備技術與新能源技術的融合,將催生新的產業模式和業態。例如,油氣開采過程中的伴生氣回收利用與新能源發電相結合,實現能源的綜合利用;同時,石油石化企業利用其在基礎設施、供應鏈等方面的優勢,與新能源企業開展合作,共同推動能源產業的協同發展。

油氣行業新契機:人工智能革命性突破
中國工程院張來斌院士表示,能源供需的不平衡、資源枯竭的風險、環境污染和碳排放壓力,以及國際局勢的動蕩,都讓我們面臨嚴峻挑戰,在此大背景下,數字化變革浪潮又洶涌襲來,特別是大數據、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等的迅猛發展,作為當下人工智能領域的革命性突破,正以強大的數據、處理、分析能力重塑行業發展格局,為行業帶來新的契機。從精準的數據采集到智能的生產優化,從高效的設備監測再到及時的安全預警,這些先進的技術全方位滲透到行業各個環節,借助大模型技術,石油石化企業能夠深度挖掘海量實時數據背后的價值,精準洞察市場的動態,合理研判資源分布,高效管控生產流程,優化供應鏈管理,進而實現更為精準的需求預測、資源配置的優化,推動整個行業朝著精細化、智能化的管理大步邁進。
張來斌院士強調,石油石化行業正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只要牢牢抓住這一技術變革的契機,就能在困境中突圍,實現破局發展。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俞進稱,中國海油將以創新為根本動力,繼續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綠色轉型、深化數智應用,探索行業未來的無限可能。以“數智融合”激發行業技術裝備發展新活力。隨著通用大模型能力持續提升,AI+研發設計、AI+智能制造、AI+智慧運維等應用正迎來爆發式增長。深入推進行業人工智能研發、生產,打造更多行業應用場景,以場景化應用為牽引,在智能化感知技術應用、數據驅動的風險穿透分析、流程優化與工具智能化、生態協同與閉環管理等方面發力,加快成為智算資源的供給者、應用場景的轉化者和產業生態的培育者,為我國能源裝備產業智能化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王振聲表示,數智化轉型是大勢所趨,數字化浪潮為行業帶來機遇與變革,數智技術與人工智能深度應用,構建全業務流程數智化平臺,實現數據實時采集、分析,精準預測管道運行狀況,優化管輸方案,我們將加快數智化基建,培養數智人才,推動業務流程再造。行業調研數據顯示,在當前環境下,行業關注的焦點集中在確保生產設施持續穩定運行、優化措施安全高效執行,以及最大化提升資產表現。
未來幾年,無論是基礎設施的投入,還是生產領域數字化以及數字孿生建設的投資,都將保持穩步增長的趨勢。致力于大型的生產數字化交付的斯倫貝謝北亞區董事總經理柯寧先生稱,斯倫貝謝深知要實現持續實施優化措施、提高資產業績表現并且實現資產最大化價值將面臨三大核心挑戰:一是如何打破數據孤島,讓生產數據高質量地為我所用;二是如何打破學科領域壁壘,實現生產全鏈條協同運營;三是如何融合物理模型與數據模型,進行高可信度的AI人工智能預測。“我們堅信,數字化是解決這些挑戰的核心關鍵,這也是行業的普遍共識。”柯寧認為,數字化生產領域正呈現出三大趨勢:首先,數據的集成和整合,而非簡單地儲存和遷移;其次,建立從地下到地面,從井筒到場站的全鏈條一體化分析能力;最后,將行業經驗與物理模型融入人工智能應用和大模型。如何實現這樣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并成功落地?斯倫貝謝OptiFlow與OptiSite平臺是一個生產全價值鏈路的集成與共享平臺??筛咝У乩煤凸芾頂祿Y產,將數字化應用的理念和價值貫徹到從油氣藏到井筒再到場站的全鏈路設施中,確保它們始終高效地運行在最優的參數和效率之下。
柯寧表示,斯倫貝謝將以數字化為引擎,加速傳統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的深度融合,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推動能源行業綠色低碳轉型。通過縮短數字化應用落地的周期,深化科技創新,助力能源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貢獻力量張來斌院士強調,盡管大模型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潛力,但在實際應用中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面臨的挑戰,技術應用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確保在推動生產效率,降低能耗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石油石化行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還需要解決數據安全、模型透明等等技術和倫理問題。張來斌院士還指出,未來的能源體系是智慧驅動的,是高效協同的,更是綠色可持續的,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全球合作為紐帶,在人工智能的協助下,共同點亮能源新時代,讓智能化和可持續發展同行,讓科技點燃綠色未來。

cippe:匯聚全球智慧“大國重器”首發舞臺
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石油石化裝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會長、振威國際會展集團董事長張學山備產業在智能化、綠色化方面有顯著進展,特別是在特種鉆機、海洋工程設備等核心技術上的突破,對推動行業在復雜能源生態中實現了結構性突破。以“創新綠色數智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主題的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石油石化技術裝備展覽會(cippe)開幕式上,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會長、振威國際會展集團董事長張學山在表示,今年cippe有52家世界500強企業同臺競技,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為代表的近20家“國家隊”集中展示我國能源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的重大成就,航天科技、中國中車等企業的跨界融合創新成果,生動詮釋了央企在能源革命中的戰略支撐作用。
作為全球三大氫能盛會之一的北京國際氫能展覽會全景展現氫能全產業鏈的創新突破,為全球能源綠色轉型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石油石化技術裝備是油氣能源行業發展的核心載體,是能源技術創新的物質基礎,是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引擎,是保障國家能源供應的重要支撐,對我國構建清潔、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至關重要。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俞進盛贊,中國國際石油石化技術裝備展覽會歷經二十五載,已成為“大國重器”的首發舞臺,更是全球能源企業洞察趨勢、共享機遇的“金色名片”。cippe二十五載砥礪前行,見證了石油石化行業的滄桑巨變,也為行業的技術交流、成果展示搭建了高規格的廣闊平臺。
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王振聲說:“cippe匯聚了全球的智慧與力量,推動了無數新技術、新裝備的誕生與應用,極大地促進了行業生產力的提升,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這場技術革命不僅是裝備的升級,更是能源系統的重構。未來十年,石油石化裝備將在智能化、綠色化、深?;能壍郎?,毫無疑問將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穩定器”與“創新引擎”。讓我們拭目以待,靜候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