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視點

未來的人工智能鉆井(上)

時間:2020-03-31 17:26 來源: 作者:方華燦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能又稱為“智械”、“機器智能”,它是指由人們制造出來的機器(機械)所表現出來的智能。通常人工智能是指通過人工制作的普通的計算機程序軟件,使機器實現出人類智慧所要求的目標的技術。
 
何為智能鉆井
 
對于人工智能鉆井的定義,業界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工智能鉆井不僅指鉆井、測井、完井作業本身的人工智能化,而是作業范圍更廣,包括了直至找到油藏,并且使產能更高的所有作業的人工智能化。狹義的人工智能鉆井,則是僅指鉆井、測井、完井作業本身的人工智能化,即通常俗稱作的自動化鉆井。
 
從上述廣義的人工智能鉆井定義可知,人工智能鉆井幾乎囊括了石油地質、物探、測井、鉆井、采油、油藏工程以及機械、自動化、計算機等專業。這些專業過去是離線的各個領域相對獨立的非連續的過程,人工智能化之后,則要求它們在線地聯合起來,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并協同進行工作。因此,人工智能鉆井就是要能夠根據井下地質情況和油藏位置,自動地調整井眼的設計軌跡,并能夠自動尋找和鉆進到最佳的儲層位置,從而獲得最大產能。
 
智能鉆井過程
 
第一步提供地質油藏特征,由地質和物探部門提供出地質條件和油藏的物理特性描述,組成特定的人工智能鉆井專家系統。第二步實時隨測隨控鉆進,在先進的鉆井測控技術支持下,利用當前較為成熟并正在發展的5W(MWD、LWD、SWD、PWD和FEWD)作為手段,結合導向鉆井及井下閉環控制技術,在鉆進過程中實時地隨鉆隨測控(如隨鉆測井、隨鉆地震),及時地把井眼周圍及鉆頭前方的各種地質、地層、環境信息以及鉆進狀態采集到井下計算機。第三步精準確定目標油藏,由井下強大的人工智能鉆井計算機系統,根據當時所能得到的井下最新數據進行智能判斷,結合事先已知的地質勘探資料,從而發現目標油氣藏,精確地確定其位置、大小、形態、厚度及走向。笫四步優化最佳工藝鉆進,以獲得最大產能為目標函數,優化各種工藝參數,自動鉆進尋找最佳軌跡穿過油氣層。第五步給出直接實際資料,給出直接取得的最接近實際情況的第一手資料,如油藏描述結果以及實際的井眼軌跡和各段井眼狀態等資料,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初步的最佳采油方式建議。
 
然而,上述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人工智能的參與和控制,所以稱為廣義的人工智能鉆井。實踐證明,石油鉆井工程中的鉆進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不確定過程。不僅鉆進本身所產生的以及地層環境所提供的可采集信息往往是非精確的、非確定的、近似定性的非數值型的隨機模糊信息,而且還要根據這些隨機模糊信息,實時快速地進行鉆進控制。顯然,解決這些難題,實現廣義的人工智能鉆井,還有待于未來一段時間的努力奮斗。從目前發展人工智能鉆井來看,當務之急是首先研發自動化鉆井,從而實現狹義的人工智能鉆井。
   
鉆機作業系統
 
   位于地面上的未來人工智能鉆機作業系統,要能夠實現下列先進功能:連續送鉆,通過鉆機的起升系統與頂部驅動裝置的密切配合,在鉆進過程中接單根時,不用停鉆和停泵,可以邊鉆進邊接單根,從而提高了鉆井作業效率。連續起下鉆,在起下鉆柱過程中,不是如常規鉆機那樣,需要停下來進行鉆柱的上卸扣,而是由人工智能的機器人,代替目前傳統的鉆臺工和井架工,在起下鉆過程中自動完式鉆柱的上卸扣。這樣一來,智能化的起下鉆速度大大提高,據挪威West鉆井產品公司的研究成果表明,不同鉆柱直徑的起下鉆速度可分別達到3600m/h、2700m/h和1800m/h,遠較常規鉆機的起下鉆速度600~900m/h為高。
 
連續下套管、油管完井,在進行完井作業時,無論是下套管或者下油管,都與下鉆柱一樣,不需要停下來進行上扣, 而是由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完成絲扣連接,從而提高了作業速度,挪威West鉆井產品公司的研究成果,下套管時可達到900m/h。連續循環鉆井液,在起下鉆和鉆進過程中,不停泵,鉆井液循環保持不間斷。這是因為如上所述,送鉆和起下鉆都是連續的,所以能夠實現連續循環鉆井液。顯然,連續循環鉆井液有利于實施控壓鉆井,提高了作業的安全性。
 
雙壁鉆柱鉆井,鉆井時采用由內壁和外壁組成的雙壁鉆柱,從而使整個鉆柱形成內管及內
壁與外壁之間的環隙。雙壁鉆柱,在人工智能鉆機控制下,可實現下列功能:反循環鉆進,鉆井液通過頂部驅動裝置及其旋轉接頭后,向下泵入雙壁鉆柱的內壁與外壁之間的環形空間,然后,從鉆頭的噴咀噴出,向上流入底部鉆具組合與井壁之間的環形空間。此后,當液流返回至防噴器組時,因防噴器上方裝有旋轉控制頭,可將雙壁鉆柱的內壁與井壁之間的環形空間封死,故而上返的鉆井液連同巖屑.只能通過靠近井底的雙浮閥進入雙壁鉆柱的內管,上返至地面。顯見,這樣的反循環鉆進的實施,可以消除巖屑床的堵塞問題,有利于保護油氣儲藏。輸電及傳輸信息,雙壁鈷柱的內管外壁經過絕緣處理后,可以用作同軸電纜,向井下供電;還能雙向傳輸電信息,其數據傳輸速率可高達6.4萬位秒,因而即可使大容量的數據,高速地、實時地實現雙向傳輸,非常有利于推行人工智能化。
 
雙梯度鉆井,由于雙壁鉆柱內為密度較高的鉆井液,而井筒環形空間內(海底防噴器組以上)充滿的卻是密度較小的清潔流體(如海水等),這樣,兩者密度不同形成了兩個壓力梯度,因而即可實現雙梯度鉆井,這對于保護油氣藏和防止井壁坍塌,提高鉆井作業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深水中鉆井時,格外重要。
 
無隔水管鉆井,海洋鉆井工藝中的隔水管,與鉆柱同軸包圍在鉆柱外面,它主要起著隔絕海水的作用。目前通用的海洋鉆井工藝中,隔水管下端與海底井口裝置相連接,從而即可使自井底返回的鉆井液在海底以上不會與海水相混。但當采用新型的雙壁鉆柱時,由于海底井口裝置以上,上返的鉆井液連同巖屑. 已經通過靠近井底的雙浮閥,進入雙壁鉆柱的內管中與海水隔絕,因而即沒有必要再使用隔水管,故即可實現無隔水管鉆井,這對于降低鉆井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寬鉆井液密度窗口鉆井,防止井璧坍塌要求鉆井液密度形成的壓力梯度的上限不能超過巖層的破裂強度;防止井噴要求鉆井液密度形成的壓力梯度的下限不得低于油氣藏的孔隙壓力,這個上限與下限壓力的差,構成了一個所謂的窗口,即保持鉆井液的壓力梯度在此上、下限區間內,才能安全鉆進。
 
反循環鉆井技術
 
目前,挪威的Reelwell公司,已經推出了嶄新的雙壁鉆柱及其反循環鉆井技術,適用于北海的深水鉆井,有望不久即可推行。
 
所謂“一趟鉆”,即在不換鉆頭的工況下,一次完成全部鉆進任務,達到鉆井的目標。因此,實施“一趟鉆”的前提是必須要有超級長壽命鉆頭的配合。有了未來研發出的新型超級長壽命鉆頭,即可通過兩個“一趟鉆”,完成鉆一口井的任務。第一個“一趟鉆”是表層井段“一趟鉆”,即通過 “一趟鉆”完成下表層套管、裝設井口裝置的任務。第二個“一趟鉆”是將余下的井段一趟鉆進完成,直達目的油氣層。顯然,“一趟鉆”的實現,可以大幅度降低鉆井成本,尤其是用于水平井鉆井更穾顯出其優赿性。
 
所謂“一趟測”,即在一次下井過程中,能夠完成所有測井要求的各項任務。這項技術不僅能在鉆井過程中測量出所需要的所有測井信息,而且還能完成井下流體、巖心的取樣,同時還擔負著隨鉆隨測提供出地質導向、隨鉆油氣藏描述等項任務。顯見,“一趟測”這些任務的實現,必然會大幅度降低作業風險,提高油氣儲層的鉆遇率和單井產量。若前述的“一趟鉆”能夠實現,則“一趟測”與之配套,同步進行,不再占用額外的測井作業時間,更會進一步簡化作業流程,有效降低測井作業成本。但是,“一趟測”的實現,也不是輕而易舉的,它還需要解決隨鉆測井技術的很多難題,如數據傳輸、存儲等問題。
 
超高溫高壓鉆井,應對井下的高溫、高壓情況,需要實施人工智能的超高溫高壓鉆井。這項技術的實現,主要是要研發出耐超高溫高壓的井下儀器、工具和材料,如隨鉆測量(MWD) 、隨鉆測井(LWD) 、近鉆頭地質導向儀等儀器;導向工具、井下電池、鉆頭、完井工具等工具以及鉆井液、固井水泥、井下管柱的材料等等。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這些器材工具的耐超高溫高壓問題,還是有望于不太長時間內可以解決的。例如,目前國外的MWD與LWD、旋轉導向鉆井系統、螺桿鉆具的最高耐溫溫度,已分別達到了200 0C、200 0 C和230 0 C,而鉆井液的最高耐溫溫度,也達到了2600C,這就表明,超高溫高壓鉆井的實現,指日可待。目前,挪威West鉆井產品公司,已經研發出一種人工智能鉆機作業系統,能夠實現上述部分功能。但是,上述功能的全面實現,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發。(下篇已于2019年12月刊登)
戰略合作
戰略合作 全球石油化工網 世偉洛克 北京石油展 API 斯倫貝謝
国产亚洲欧美一区,欧美激情一区二区,欧美欧美天天天天操,99成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