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4年2月5日,一份中共中央文件下發全國各地,告知各級黨政部門:“大慶油田的經驗不僅在工業部門中適用,在其他部門也適用,或者可作參考。”由此,在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工業學大慶運動。在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中許多工礦企業成就斐然,為什么偏偏后起之秀的大慶油田獨占鰲頭、毛澤東主席因何將其樹為全國工業戰線學習的榜樣?破解這個謎題,要從建國之初的時代背景說起。
蘇聯模式的終結
黑暗的舊中國,飽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苦頭。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為了迅速擺脫沒有現代化工業的困境,毛澤東主席立即出訪社會主義陣營的盟主,到蘇聯尋求技術經濟援助。經過幾番艱苦的談判,兩黨兩國政府達成共識,于1950年2月締結了為期30年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由此開啟了全面學習蘇聯的工業建設模式。在履行條約的十年蜜月期間,從礦山開采、金屬冶煉、機械制造、電氣化工等諸多方面總共引進了156個工業基礎建設項目,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工業體系。
這一時期,毛澤東主席意氣風發,指點江山,激揚文字,1953年,親自為奠基開工的長春第一汽車制造成題寫了廠名。1956年,毛澤東主席在武漢游泳,看到蘇聯幫助建造的萬里長江第一橋浮出了水面,感慨萬千,欣然賦詩“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1957年6月,毛澤東主席再次到武漢視察,親自登上即將竣工通車的大橋從北岸步行到南岸。為根治困擾中國數千年的黃河水患,毛澤東親自聽取蘇聯列寧格勒水電設計院總工程師柯洛略夫關于三門峽水利工程的設計方案論證,指示水電部一定要把黃河第一壩這件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辦好。
20世紀50年代,蘇聯援建的工業項目在一貧如洗的中國大地上紛紛落戶扎根,全盤參照蘇聯工業化的建設模式,暴露出不適合中國國情的種種弊端。早在1956年,毛澤東主席就敏銳地意識到中國的工業道路不能脫離實際,因此在當年4月25日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做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警醒全黨注意:“學習任何國家的經驗都不能照抄照搬,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學。”
果然不出所料,毛澤東主席的擔憂很快應驗。蘇聯共產黨總書記赫魯曉夫上臺后,出于本國利益考慮,傲慢地向中國提出了一些有損主權和傷害自尊的無理要求,毛澤東主席斷然拒絕,維系了十年的中蘇友好關系出現了不可調和的裂痕。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前夜,中央政治局于1960年5月18日在上海召開擴大會議,研究中蘇關系破裂后的應對措施。毛澤東主席心情沉重,做了《十年總結》的長篇發言,針對以往全盤學習蘇聯的深刻教訓反?。?ldquo;思想方法不對頭,忘記了實事求是”,尤為嚴肅地指出:“前8年照抄外國經驗,沒有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發展工業的路線。”。從這一刻起,中國共產黨決心不再依靠帶有霸權傾向的蘇聯,開始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建設道路。
然而萬事開頭難,獨辟蹊徑的中國工業建設到底應該怎么搞?當時并沒有成熟的思路,況且還受到以美國為首的反華勢力嚴密封鎖,與西方發達國家均無外交關系,連一份刊載先進技術信息的雜志也得不到,可謂千頭萬緒,困難重重。面對舉步維艱的局面,黨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領導全人民毅然踏上了奮發圖強、自力更生的創新征程。
中國工業化之路的探索
1916年,奪取了南滿鐵路控制權的日本人,在東北的鞍山一代發現了儲量豐富的鐵礦和煤礦,滿鐵株式會社出資開辦了制鐵所,進而形成了亞洲第一的鋼鐵聯合企業。新中國建立前雖然慘遭戰爭的破壞,在十余萬鞍山工人們的努力修復下很快恢復了生產,成為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產量最高的骨干企業。
重現活力的鞍鋼,汲取在蘇聯被稱為“馬鋼憲法”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冶金聯合工廠的管理經驗,在黨委的領導下沖破了“一長制”的束縛,大搞群眾運動,取得了快速恢復鞍鋼、建設鞍鋼的顯著成就。1960年3月11日,鞍山市委向中央呈送了《關于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毛澤東主席閱后甚為高興,大加贊賞,親筆寫下了一段很長的批示,3月22日轉發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參照學習。毛澤東主席將鞍鋼的具體做法歸納為“鞍鋼憲法”,推廣到全國所有的工礦企業試行。
“鞍鋼憲法”是我國60年代初總結的第一套工業企業管理經驗,核心內容是“加強黨的領導,堅持政治掛帥,開展技術革命,大搞群眾運動,實行兩參一改三結合。”其中的兩參是指干部參加生產勞動,工人參加企業管理;一改是指改革不合理規章制度
;三結合是指領導干部、技術或管理人員與工人相結合,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根據“鞍鋼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1961年頒布了內容詳實的工業管理70條。從此,中國的工業建設有了明晰的指導思想,揚棄了蘇聯“馬鋼憲法”中規定的“一長制”和“專家治廠”等僵化觀念,著重凸顯黨的領導、政治掛帥和群眾運動三大主題,開始了獨立自主發展工業的嘗試。
1960年5月,中蘇兩黨公開論戰,7月份蘇聯政府單方面宣布停止援助,撤走了全部在華專家,背信棄義的行徑激發了中國共產黨人不屈服任何外來壓力,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此刻,由石油工業部黨組領導的松遼石油大會戰,正按照“鞍鋼憲法”指引的方向,在困難的時間、困難的地點、困難的條件下邁著堅定的步伐,挺進苦寒絕塞的亙古荒原。
石油工業部一戰成名
歷經三年的艱苦鏖戰,一個超乎想象的特大型油氣田橫空出世,一舉改變了中國百年貧油落后的危局。1963年末,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第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余秋里代表石油工業部報告了開展松遼石油大會戰的基本情況和取得的輝煌戰果,首次揭開了大慶油田保密的面紗。周恩來總理莊嚴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可以基本自給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群情激奮的熱烈掌聲經久不息。
1963年歲尾撥云見日,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頂住了外來的各種壓力,戰勝了內部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經濟狀況日益好轉。12月26日這天是毛澤東主席的70歲壽誕,在京的中共中央核心層領導人聚到豐澤園,以聊天的方式暢談大好形勢,為毛澤東主席祝壽。興高采烈的毛澤東主席提議把余秋里請來,要聽他談談石油大會戰。
匆匆趕到中南海的余秋里,看到在京的政治局常委都在座,不知道發生什么重大事情,緊張的有點不知所措。一聽毛澤東主席讓他講一講爛熟于心的石油大會戰,頓時一塊石頭落了地,一口氣講了三個來小時。毛澤東主席聽得津津有味,尤其對兩論起家的提法特別感興趣,風趣地說:“我那兩本小書還有這么大的作用??!《實踐論》比較好看,《矛盾論》比較難讀。”余秋里回答:“我們主要學基本觀點,掌握認識論和方法論。我覺得這兩本書的作用很大的嘞!”
在座的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聽了余秋里的介紹,一致稱贊石油工業部組織領導的松遼石油大會戰搞得好,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有創新、有干勁,堪稱是貫徹“鞍鋼憲法”和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典范。一直在思考中國的工業到底該怎么搞的毛澤東主席更是眼前一亮,心花怒放,感到石油工業部組織領導大慶石油大會戰的做法正中下懷,完全符合中國的國情,當即表態:
“我看這個工業,就要這個搞法,向你們學習,要學大慶嘛!”。滿面春風的毛澤東主席一錘定音,確立了“工業學大慶”的指導方針。
1964年新年伊始,萬象更新。2月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向全國各地發出了《關于傳達石油工業部關于大慶石油會戰情況的報告的通知》。同一天,毛澤東主席在接見外賓時談到大慶油田,動情地說:“用比較少的投資、比較短的時間,全部自己制造設備,三年找到一個大油田,建設了600萬噸的煉油廠,比蘇聯還先進。”欣喜之情溢于言表。2月19日正月初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春節座談會上毛澤東主席再次號召:“學解放軍、學石油部的大慶經驗。”中共中央宣傳部聞風而動,立即派出一個陣容龐大的記者團到大慶油田采訪。4月2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出:“學習大慶經驗把革命干勁和科學精神結合起來”的通欄標題,發表了新華社記者袁木、范榮康合寫的通訊《大慶精神大慶人》。這篇筆觸生動、人物鮮活的報導,迅速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由此引發了轟轟烈烈的工業學大慶運動。
工業學大慶的意義
中蘇關系破裂后,中國共產黨在探索工業建設如何繼續發展的抉擇中,石油工業部交上一份特色鮮明的滿意答卷。當時總結的主要經驗共有9條:
1. 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必須革命化;
2. 高度的革命精神與嚴格的科學精神相結合;
3. 現代化企業要認真搞群眾運動;
4. 認真做好基礎工作,狠抓基層建設;
5. 領導干部親臨前線,一切為了生產;
6. 積極培養和大膽提拔年輕干部;
7. 培養一個好作風;
8. 全面關心職工生活;
9. 全面地學習人民解放軍的政治工作。
毛澤東主席之所以倡導工業學大慶,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沒有任何歷史因素的糾葛和外來觀念的影響,是純粹的中國獨創。毛澤東主席特別贊賞余秋里把解放軍的傳統作風和政治工作經驗成功移植到工業建設之中的新做法,為貫徹落實“鞍鋼憲法”的精髓找到了切實可行的途徑。甩開洋拐棍之后的1960年到1963年,其他部門的工業建設成就雖然也有許多可圈可點的華彩,但是與大慶油田的成功相比或多或少都有不盡人意的缺憾,唯獨大慶油田的建設經驗完全符合毛澤東主席立志獨立自主、奮發圖強的心愿,為中國繼續走工業化發展道路的既定目標樹立了政治掛帥的樣板,既有利于促進領導干部克服官僚主義的嚴格制度,又有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大搞群眾運動的蓬勃亮點。這套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系統經驗,是“鞍鋼憲法”具體化的成功實踐。毛澤東主席倡導工業學大慶的核心要義,就是要求工礦企業時刻不能脫離黨的領導,保持健康發展的勢頭,快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開創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奇跡。
時至今日,大慶紅旗依然鮮艷奪目。在慶祝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致電殷切勉勵:“希望大慶油田全體干部職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力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不斷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肩負起當好標桿旗幟、建設百年油田的重大責任,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櫛風沐雨,不褪色的大慶紅旗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和創新能力,毛澤東主席號召“工業學大慶”的高瞻遠矚,為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打下了永續發展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