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騏先生誕生于五四運動前夜,就像那個時代的先進青年一樣,步入社會便開啟了追求科學與民主的人生。他將半個世紀的生命投身到石油工業中,為我國石油工業的騰飛貢獻了全部的智慧。他是大慶會戰著名的八大工程師之一,就這一個稱謂便充滿了神奇。
抗戰殺敵情未了
張家騏1916年出生于河南滎陽,因地處中原腹地,軍閥混戰的戰火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巨大的陰影,這也促使他少年時期便立下追求光明改造國家的志向。1931年夏,他考入河南省立第一高級中學,入學數日便發生九·一八事變,愈加激發他的愛國思想。1935年他考入北平輔仁大學化學系,年底爆發了震驚全國的一二·九運動。張家騏積極參加了游行活動,從此開啟了他追求真理為國圖強的人生。
進入1937年,日軍在華北加緊進犯。北平軍民群情激憤,城內城外到處是備戰的景象。張家騏參加了西苑兵營的軍事訓練,做了上戰場的準備。7月7日凌晨學員們正在進行實彈射擊訓練,突然從宛平方向傳來槍聲,盧溝橋事變爆發。訓練是7月21日結束的,不久北平陷落。學校停課,張家騏無奈返回家鄉滎陽。
華北漸被日軍侵占,救國心切的張家騏認定宣傳抗戰喚起民眾是青年的責任,遂主動中止了求學的計劃,于1938年初到一所小學一邊教學,一邊參加抗日救亡活動。此時中共武裝已進入晉冀豫抗戰前線,張家騏在中共黨員的帶領下宣傳抗戰。他曾演過“放下你的鞭子”。一次夜晚到鄉村搞宣傳,教唱救亡歌曲,次日凌晨村中民兵護送他回校。他還曾向縣長申請發槍參加武裝,但沒有被批準。這段經歷影響了他的一生。
日軍沿黃河西進,開封、鄭州一線成為戰場。張家騏開始了流亡漂泊的生活。1940年春接到西北聯大原輔仁大學同窗的來信,告訴他可以繼續學業,他不再猶豫,于1940年9月赴陜西城固西北大學化學系入校學習。這距他北平流亡已經過去三年,但光陰并沒有白白流逝,未來的歲月他以堅定的信念開拓油田基建事業,不能不說是這段經歷給予了他思想的奠基。
參加抗戰的實際工作使張家騏認識到,現代戰爭就是拼鋼鐵與石油,他是學化學的,因而為國家搞石油支援抗戰成為他繼續學業的理想與動力。1942年,張家騏畢業后因報名晚了一步,落選玉門油礦。次年他又請托西北大學校長賴璉向玉門油礦推薦工作。不久,油礦總經理孫越崎親筆回信,委婉告他,油礦剛剛遭受山洪的災害,河西煉廠被沖毀,還沒有恢復生產,暫時不需增加人員。雖再次求職落敗,但他絲毫不氣餒,于1944年春再次求助油礦煉廠的校友幫助聯系工作,終獲成功。
張家騏攜妻子于七月中旬到漢中雙石鋪老君廟運輸站。雙石鋪是油礦千里運輸線由川陜公路轉向西北公路的中樞站,站長李清涵熱情地接待了他們,并安排次日的運貨車送他們赴老君廟。7月24日,他們夫妻坐上運水泥的雪佛蘭卡車開始了他的石油人生。
他記住了到達老君廟的日子:1944年8月13日。
步入油田建設的殿堂
人生的成功常為機緣所左右,張家騏作為煉油工程師卻成為油田建設奠基式的人物,源于一次煉廠的改建。
抗戰時期,玉門油礦曾在美國訂購一套達布斯裂煉裝置,抗戰勝利后,油礦將運來的部分設備建成半裂化性質的蒸餾裂煉廠。新中國成立后,雖然國民黨政府敗走臺灣,美國公司還是按照合同將剩余設備運抵中國大陸。這套設備是當時我國唯一的一套裂化煉油裝置,1950年夏,玉門礦務局決定將煉廠原有的半裂化爐改建成全裂化爐。需要說明的是,玉門油礦在抗日的戰火中建設起來時,油田建設是承包給揚子公司的,自身沒有油田建設隊伍,抗戰勝利后,油建工作交由工務組負責,直至新中國成立,所以煉廠的擴建工程隊伍是臨時拼湊的。
張家騏參加了改建工程會戰,初作設備調配和器材供應,后又負責管線安裝。改建獲得極大成功,為新生的共和國石油工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張家騏因管線設計和安裝工程的出色,被評為一等獎。就此,他入了油田領導人的法眼。
這年八月,玉門礦務局根據石油工業發展的需要,成立了油田建設性質的建筑廠、制磚廠、煉油新建工程隊。工程隊隊長敖明模,副隊長張家騏。江河起于溪流,這個單位實在是太小了,工作實在是太實際了,但就是這個小小的廟誕生了兩位中國石油工業留史春秋的人物。其后,敖明模專事煉油工業的工程建設,張家騏專事油田開發的工程建設。
1952年11月,礦務局成立裝建工程處,我國石油工業開始有了油田建設的專門機構。張家騏被任命為工程師室主任,由此邁過了專業轉身的人生節點。此時,敖明模已被總局派往蘇聯學習,逐漸成長為煉油工程建設的領軍人物。
從1953年始工程處便擔負起油田所有的基建工程。張家騏擔任工程主官的第一項工作是擴建蒸餾廠,下達的任務是十天完成全部工程。受命的當晚他召集相關部門聯席會議,連夜編制出作業計劃。第二天召開施工人員動員大會。施工中他帶領技術人員創造出“管線預制法”和“同步安裝塔盤”技術,大大節省了時間。經過十天十夜的奮戰,施工任務完成,裝置一次試車成功。
在這篇短文中筆者無法描述張家騏在施工中才華頻出的細節,但在其后工作中,他在基建工程的組織能力與技術才智得到了油田上下普遍的贊賞,他所接受的任務不僅無一失誤,而且高質量地完成。到1957年,新華社向世界宣布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建成為止,玉門礦務局所建四個油田和擴建四臺煉油廠,以及油氣集輸、儲油輸油、注水注氣、供水供電等工程,無不滲透著張家騏的心血與智慧。
1956年2月,礦務局成立油田建設工程公司,張家騏出任第一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實踐造就了張家騏,他無可爭議地成為我國建國初期石油工業最好的油田基本建設領導者。
直掛云帆濟滄海,張家騏要揚帆遠航了。
初赴薩爾圖
松遼平原的石油是大自然奉獻給新中國最豐盛的禮物。1960年4月29日,大慶會戰拉開序幕,6月1日,第一列原油便從薩爾圖運出,當年生產原油200萬噸。會戰戰果太迅猛,致使油田建設大大落后油田開發的速度。張家騏終于等來了施展人生抱負的機緣。
玉門油建公司經理歐陽義曾率五百人的隊伍赴薩爾圖參加會戰,會戰任務壓得他只兩個月便回玉門搬兵。調遣各單位精兵強將是會戰指揮部的命令,玉門油田作為中國石油的搖籃是不能不將最棒的技術與管理干部調遣參加會戰的。張家騏名至實歸作為首選率隊出征。
張家騏是8月13日到達會戰地點薩爾圖的。此時已成立會戰油田建設指揮部,歐陽義任指揮兼黨委書記,張家騏被任命為副指揮兼總工程師。需要說明的是,此時的年代正職均是中共黨員,張家騏一直積極爭取入黨,但因為家庭出身問題沒有批準,不過這沒有影響他的會戰斗志,反之更加踔厲奮發。
1960年正是新中國遭遇三年自然災害最艱難的一年,雖然國家為保會戰盡量多供應糧食,但每天的定量只夠半飽,當時有個號召,叫“五兩保三餐”。但餓歸餓,會戰的決心絲毫不變。張家騏與一線工人一起,始終高揚著拿下大油田的理想旗幟。
薩爾圖草原八九月份天氣溫和,雖然油田開發速度快,但張家騏在玉門創造的管線預制法、油罐卷裝法等多項基建技術已完全成熟,使轉油站、注水站、變電站、輸油管線等各個基建工程都以優異的質量完成,全無紕漏。但等進入秋寒十月,天降大雪,原油管線的輸送出現了大問題。大慶原油具有三高的特點:凝固點高、含蠟量高、粘度高,降溫油凝,原油無法輸送。會戰創業之初設備與技術都很落后,輸油成了會戰遇到的第一個大困難。初用原始的“點三把火”,即在井房、出油管線、分離器下各點火加熱,但存在失火隱患,為防火只好發動職工現場防火。最終是兩年后由北京石油大學教授張英創造的水套式加熱爐解決了技術問題。
1961年初,張家騏率隊承建北1-2轉油站。其時北風呼嘯,滴水成冰,他和職工一起住帳篷,地上鋪干草,披衣而睡。大干了半個月,完成了轉油站、配套裝置和八千米的輸油管線。為保證低溫下投產成功,張家騏必須解決一個問題:八千米管線原油加溫多少度輸出合適?低了輸不到油庫便凝固,高了管道和油泵熱漲可造成泄漏危險。以往國內沒有這樣長的大管徑冬季輸油記載,更沒有這方面的資料,一切都需要摸索創造。他安排有經驗的工人守住入庫油罐測進庫溫度。裝置啟動后,張家騏將油溫加到60度,油泵出口琺蘭因熱漲很快出現螺絲松動跑油,他早已事先安排人員守在旁邊,馬上擰緊螺絲排除了故障。一個小時后原油入庫,油溫21度,工程一次投產成功!張家騏技高膽大,充滿自信,獲得了寶貴的技術資料。雖如此,站在現場觀察的玉門油田局長焦立人還是驚得一身冷汗,悄悄對張家騏說:“這個進罐油溫不能外傳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