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建起第一座煉油廠
時間:2019-03-22 10:28
來源:
作者:馬鎮

抗戰時期玉門油礦開發之初,老君廟石油河谷東坡上的煉油廠成為當時過國內自力更生建立的第一座煉油產,見圖 1 所示。之字形的山道通向山上的員工宿舍,這是有名的圓門宿舍。山谷是荒涼的,煙囪的白煙則讓人感覺到荒原的喧鬧。目覽這幅照片,你會再次感受到開發玉門油礦的艱難,但你一定也難以相信這座簡陋的工廠竟是我們中國人用自己的力量建起的第一座具有近代化意義的煉油廠。此前,日本人在占領的中國領土臺灣、東北地區建有煉廠,新疆油礦的煉廠則是當地政府與蘇聯合作所建;陜北油礦、四川油礦雖有煉油裝置,但簡陋得只能算作工場作坊。中國未來的現代化煉油工業正是從這座煉廠開始了艱苦的跋涉。
老君廟 1 號、2 號井投產后,原油產量大增,老君廟前單哲穎造的手工操作的“間歇性立式煉爐”很快不堪重負。誰也沒有想到油礦的開發進度會如此迅速,籌建煉廠成為油礦籌備處的當務之急。此時,籌備處有了汽車,西北公路局也修通了河西走廊的公路,與重慶、成都、西安等后方中心城市的聯系大為方便。1939 年 10 月成立第一煉廠籌建處,籌備處主任嚴爽隨即派員到重慶等地采購煉油器材,搶運回老君廟,開工建設。第一煉廠選址石油河畔,首先在石油河河東建造日產汽油兩噸的連續性立式煉爐兩具;四噸臥式蒸餾煉爐兩具,其中一具煉煤油,一具煉柴油。
1940 年 2 月底建成,3月 2 日投產。由于籌備處缺少煉化技術人員和制造設備,1940 年初,資源委員會令金開英領導的動力油料廠參加第一煉廠的建設,設計制造第二具立式汽油煉爐。此時的油料廠同樣缺少制造煉油裝置的設備和材料,金開英一方面組織技術人員設計,一方面派出人員籌集煉油設備和制造材料。在動力油料廠員工的努力下立式煉爐很快制造完成,運抵老君廟后,于 3 月 29 日安裝完畢,4 月 4 日交付油礦籌備處。7 月,油礦籌備處自籌制造的兩具四噸臥式蒸餾煉爐也相繼建成投產。第一煉廠 1940 年共加工原油 1, 505 噸,生產汽油 211 噸,煤油 100 噸,含蠟柴油 193 噸。煉廠雖初步建成,但因材料奇缺,無能力配套,煉油方法迫不得已采用很原始的手工操作。
油井在石油河谷的原油運到煉廠,夏天則用桶挑,冬天則用筐抬;油井在河谷上的,則用鐵桶盛上原油后,再裝上驢、馬車或汽車運到煉廠。原油入煉前,先由手工放到預熱器,加熱溶化沉淀雜質后,再用手搖泵泵入煉油爐提煉。這種狀況推至抗戰勝利方完全解決。1941 年 3 月,甘肅油礦局成立, 玉門油礦也相應成立煉油廠,金開英出任廠長。同年四號、八號井相繼井噴后, 原油產量劇增,決定擴建第一煉廠,因石油河東岸廠址無發展空間,遂將擴建工程放到石油河西岸??偨浝韺O越崎于 1942 年提出為支援抗戰年產 180 萬加侖汽油的口號,全礦掀起轟轟烈烈的勞動競賽高潮。
因在美購買的煉油設備被攻占緬甸的日軍掠奪, 為擴建第一煉廠,煉廠員工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自行設計制造煉油裝置,在大后方想盡辦法采購設備和制造材料。這一年,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建河西甑狀煉爐三組,河東甑狀煉爐一組。煉廠的擴建,使油礦順利完成了 180 萬加侖汽油的任務,有力地支援了抗戰。次年,石油河東西兩岸又各增建一組甑式煉爐,使日煉原油增至 200 噸。這年 2 月,嘉峪關第二煉油廠遷移至老君廟石油河畔,與第一煉油廠合并。從 1938 年 12 月 26 日 嚴 爽率油礦籌備處勘探隊首闖石油河起,僅四年的時間,便在荒涼的戈壁上豎起一座近代化的煉油廠。一滴汽油一滴血,如血的汽油在大西北也奏響了沖向日本侵略者的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