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汲清:中國石油之父 (上)
時間:2017-09-27 15:05
來源:
作者:songxinyuan
對黃汲清先生這是個充滿敬意的稱謂,因為這個稱謂不僅囊括了一個科學家所有的榮譽,而且高度評價了他作為中國地質學開拓者所建樹的功績。他用一生的奮斗為我國的石油事業豎起的難以逾越的豐碑。
更名“汲清”立志報國
“欲波如濁流,心源如古井。不患無清泉,只惡無修綆。”這是宋朝詩人胡仲弓的名作《汲清》,亦是黃汲清先生名字的出處。黃汲清原名黃德淦,1904 年出生于四川仁壽縣一個書香世家,父親黃汝次以教育為業,在家鄉辦學育人,是個夾裹在辛亥革命大潮中的新式知識分子。黃汲清十歲時入由父親主持的青崗場高等“同化小學”學習。1917 年,高小畢業后考入成都省立第一中學。這是四川最為著名的中學,在“五四運動”的旗幟下,黃汲清接受了民主與科學新思想的洗禮,這促使他中學一畢業便與志同道合的同學相伴走出封閉的川地,到“五四運動”的發祥地北京求學。
因為北京大學沒有招生,黃汲清看到留宿的四川會館內貼有天津北洋大學的招生廣告,便決定報考北洋大學。北洋大學是我國近代創辦的第一所工科大學,在教育界聲望極高, 入學后必須先讀兩年預科,然后才能進入大學學習。黃汲清在北洋大學期間追求社會進步的潮流正旺,學生會經常請到佇立潮頭的思想家、革命家來校講演,極大地影響了他的思想,使他成為進步學生的代表。1924 年,因為學生要邀請李大釗來校演講,遭到校方的禁止,進而調來警察鎮壓,激起學生的反抗,組織請愿團到直隸省衙門請愿,黃汲清是請愿代表之一。因為省長曹銳拒不答復,請愿團又到北京,闖入教育部禮堂駐扎,串聯北京各校,向北洋政府總統曹錕請愿, 要求罷免北洋大學校長馮煦運。請愿遭到鎮壓,學生被強行遣送回校,并要求寫悔過書。黃汲清認為無錯可悔,堅決不寫,被校方開除。滿腔熱血的黃汲清并未被開除出北洋大學所懊惱,挫折使他更向往光明。他曾準備到廣州報考剛創辦的黃埔軍校,拿起槍鏟除軍閥的統治,但因身體原因沒有成行。生活很快陷入困境,無奈下由同學資助回到北京報考北京大學。黃汲清如愿考入北大地質系,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地質人生。為報國明志,他將名字改為“汲清”。
青年地學才俊
黃汲清在校期間就成績頻出,勤于野外考察,與實踐結合的學習使他地學的素養提高極快,大學三年級時便在《中國地質學會志》上發表了的第一篇論文。1928 年,黃汲清跟隨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到熱河北票興隆溝等地考察地質。這次考察使翁文灝熟知了黃汲清這個青年地質學子,也使黃汲清更加了解了翁文灝的才學與品行,從此追隨翁文灝一生,不離不棄。次年,北大地質系畢業,旋即考入地質調查所。地質調查所是辛亥后創辦的最為成功的科學機構,三位開創者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都是地學泰斗,而時任所長的翁文灝早已看好黃汲清的才華,錄取黃汲清在翁文灝心中已 “內定” 。 黃汲清初入所,翁文灝便將他安排在所長辦公室工作,可見對他的賞愛。
入所不久,黃汲清奉派在丁文江的領導下接受了地質人生的首項大型地質調查“西南地質調查”的任務。他與學長、青年地質家趙亞曾一組,1929 年 3 月自北平出發,先后考察了陜西、 甘肅、 四川、 西康、云南、貴州等地。在考察中途出了件不幸的事情,10 月底,趙亞曾與黃汲清在四川宜賓分手后,到云南考察,11 月 15 日,在昭通閘心場被土匪殺害,消息傳出震驚全國。黃汲清沒有被死亡所懼,按照計劃依舊只身南下貴州,完成同仁未竟的事業。
此次考察歷時一年三個月,徒步行程一萬余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不僅填補了我國地質圖大片的空白,對中國的地質狀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且使黃汲清獲得了豐厚的地質資料,為他今后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回到北平后,他利用親手獲得的資料潛心研究,在兩年的時間里寫出六部具有開拓性的英文學術著作,一經發表立即引起國際地質界的關注與贊賞,開始躋身世界有影響的地質家行列,時年 27 歲。值得提及的是,他的首部專著 《秦嶺山與四川地質之研究》將趙亞曾列為第一作者。這部專著指出形成與燕山造山運動的秦嶺山脈是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這一論斷至今被地質界奉為經典學說,也是對趙亞曾最好的紀念。
1932 年 , 黃汲清獲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贊助留學瑞士,進入伯爾尼大學地質系深造,次年轉入濃霞臺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幸運地遇到享有世界聲譽的構造地質學家、大地漂移學說的堅決支持者阿爾岡教授做他的導師,使他終生從事構造地質學的研究,并創造性地提出多旋回構造運動學說,將大地構造地質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1935 年夏,黃汲清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博士學位,他的畢業論文《瑞士華萊縣素女峰—破金瓜峰地區之地質研究》半個世紀后還被歐洲地質學家所引用。從這開始我們要進入黃汲清的石油生涯了。發現玉門油礦的功臣1936 年黃汲清回國時,國內已經進入抵抗日軍侵略的戰時準備階段,地質調查所搬遷到南京,翁文灝也已任國民政府秘書長進入政界,仍擔任調查所所長職務。翁文灝一直對青年黃汲清懷有特殊的期望,見他回國, 立即讓他出任地質主任,這是個相當于總地質師的職務。翁文灝在黃汲清留學期間,聽到浙江長興有油苗的消息,急于為國家戰備找油的心情使他不顧疲勞驅車考察,不幸遇車禍,險些遇難。黃汲清一月回國上任后,二月初便赴長興考察油氣構造。將石油作為他回國后的首次考察,不僅是接力恩師的工作,也是實現他為國家找油的理想。
按照翁文灝尋找我國石油的構想,首先是陜北石油,因內戰無法開發, 繼而將四川作為勘探的目標。黃汲清上任后便把四川石油地質作為工作重點,在剛被任命為四川油礦勘探處處長王檠的陪同下對四川盆地的石油地質進行了廣泛的考察1937 年初,發生了一件在我國石油史上重要的事情。我國著名的外交家顧維鈞時任法國大使,他與江浙財團的幾位領袖人物聯名向國民政府申請到探采甘肅、新疆、青海三省石油的特許權,并成立中國煤油探礦公司籌備處,聘請美國石油地質家馬文·韋勒和弗雷德·薩頓來華組織西北地質礦產試探隊赴察工作,煤油探礦公司籌備處報請實業部派一位中國地質家同往。中央地質調查所屬實業部管轄,實業部部長吳鼎昌便通知地質調查所派員。此時,所長翁文灝已赴英國參加英王喬治六世的加冕典禮,所長職務由黃汲清代理。收到通知后,黃汲清馬上想到長他七歲的地質家孫健初。1935 年,孫健初率西北地質調查組, 完成跨越祁連山, 考察甘、青兩省的壯舉,令中國地質界為之振奮。因此,他認為中國再沒有第二個人適合此項工作了。黃汲清知才善用,這個決定的本身就是對中國石油的一大貢獻,成就了孫健初中國石油地質學開創者的地位。對這次考察,黃汲清堅持組成中美混合普查勘探隊,并向美方提出:調查研究成果必須寫成報告,首先交地質調查所一份;野外采集的標本、化石必須交地質調查所研究保存,備份的方可由美方攜帶出國。黃汲清的要求是現代國家都實施的考察成果和標本首選擁有權,但長期以來西方人在中國考察是不受限制的,使國家資源受到極大的傷害。黃汲清捍衛了國家地質考察的主權,保護了祖國的礦產資源,也結束了西方人把中國作為探險家樂園的歷史。
正是黃汲清的這個決策,孫健初隨西北地質礦產試探隊對玉門石油進行了科學考察,一年后,將玉門考察報告完整地交到翁文灝手中,最終決定開發玉門石油,使玉門油礦成為中國石油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