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石油故事

李達?!?臺灣現代化煉油工業的開拓者 (下)

時間:2016-12-27 14:52 來源: 作者:馬鎮
抗戰勝利,李達海隨金開英奉調赴臺灣參加接收日本戰敗留下的石油企業。由于大后方各界人等勝利后都在向內地遷移,飛機票難購,李達海只好搭乘順風汽車,走走停停,先到重慶,繞長沙,轉武漢,再搭乘油礦局的油駁船順長江到上海,一路走來竟用了四個月的時間。1946 年 2 月 11 日,李達海乘美國軍用飛機到臺灣松山機場,第二天到達高雄煉廠。從這天起至 1976 年 6 月赴臺北出任臺灣“中油公司”總經理,他在高雄煉廠整整服務了三十年。
 
參與重建高雄煉廠
 
高雄煉廠經美機轟炸,滿目瘡痍,一片廢墟,蒿草長有人高。一位外國石油公司的工程師考察煉廠后在報告中感慨地寫到:“不知叢林將戰勝人力, 或人力將戰勝叢林” ,對重建煉廠極為悲觀。但接收煉廠的所有中國員工在金開英和廠長賓果的領導下,發揚老君廟不畏艱難發奮圖強的精神,在百廢待興物質極度缺乏的情況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重建工作。李達海初到高雄便提交了一份煉廠修復計劃,表達了他對高雄煉廠的熱愛與責任。1946 年 6 月,高雄煉油廠正式成立后,他被分配到煉務組。煉廠共有兩個蒸餾工場,由于第二蒸餾工場破壞較輕,第一期修復工程首先對第二蒸餾工場進行修復,委任李達海負責。這是煉廠的核心裝置,讓他領銜這項修復工作,與他在玉門負責搬遷安裝嘉峪關煉廠的經歷有關,高雄有此經驗的僅他一人。李達海的性格就是遇到的工作越大越重越困難,他越興奮越能激發他的才智。高雄比之玉門,煉油裝置要大得多,也先進得多,而材料的缺乏更甚。由于缺乏材料,他和同事們自力更生,利用庫存現有的材料拼湊加工對裝置進行修復,雖然困難重重, 李達海卻如魚得水,修復工作進展得非常順利。1947 年4 月 18 日,一期工程第二蒸餾廠修復投產,日加工原油 6000 桶,約816 噸。所產油品銷售大陸沿海城市。李達海初戰告捷,這是中國人自產油品首次打破外國石油公司的壟斷,對開辟國內市場民用銷售,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二期工程重建第一蒸餾工場蒸餾裝置期間,李達海又獲得了一次技術提升的機會。因為“中油公司”缺乏建設大型煉油廠的技術,次年11 月,“中油公司”與美國環球煉油公司簽訂技術合同,美方派來一位材料工程師,由李達海擔任中方合作者。這使李達海接觸到現代煉油工業的器材樣品、 規格以及采購、安裝等系統的知識,為他成長為現代石化企業的首腦打下愈加堅實的基礎。第一蒸餾工場于 1948 年 3 月重建竣工,投產后初日煉 6000 桶,半年后增至 10000 桶。其后,李達海又參與領導了對第二蒸餾廠的改造。高雄煉廠逐漸恢復了它東亞第一煉廠的地位,李達海也在重建高雄煉廠的實踐中展示了他的才華。遺憾的是,由于歷史原因,1949 年后大陸與臺灣隔絕,中國石油工業也一分為二,李達海只能在海峽對岸完成他的人生抱負。
 
臺灣石化工程建設的開拓者
 
臺灣大規模的石化工程建設是從 1953 年開始的,李達海作為臺灣搞石化工程最出色的技術人員,參與領導了臺灣現代石化工業開拓時期的整個過程。1956 年,高雄煉廠建設第一套觸媒裂解工場,因與美國富樂公司合作,李達海被派往美國實習。實習期間,李達海到富樂公司的每一個部門都工作一段時間,對美國石化工程技術及管理有了全面的了解,極大地提高了他的工程技術水平?;貒螅群髤⑴c領導完成了鉑煤重組工場、觸媒裂解工場、生產航空汽油的烷化工場的建設,使高雄煉廠踏上了現代化之路。1962 年 4 月,臺灣“中國技術服務社”與美國莫比油公司合資的慕華聯合化學公司建廠,總投資兩千三百萬美元,總公司調李達海擔任工程經理。這是臺灣企業第一次與外國公司合作建廠,在半個世紀前是個極大的工程,面對技術力量和人員的不足, 李達海將工程細化,交由臺灣國營企業支援建設。李達海精心組織調配,使施工的各單位配合緊密,進度穩步上升,僅用了十八個月便建設完成 , 令合作的美國工程師贊嘆不已。1964 年 4 月,臺灣“中國技術服務社”與美國海灣油公司合資建設潤滑油廠,李達海調任潤滑油廠建廠經理。李達海對工程愈加得心應手,指揮臺灣“中油公司”各支援單位配合施工,進展非常順利,至 1965 年 4 月,僅用一年便建成試車。由 于 李 達 海 出 色 的 工 作,1966 年 7 月升任高雄煉廠技術副廠長。這期間他做了一件開創性的臺灣石化事業——建設連接港口至煉廠的大林埔輸油工程,包括輸油管道、可供十萬噸級油輪的外海浮桶油碼頭、棧橋式深水碼頭、卸油設備、儲油槽。1967 年 3 月 25 日開工,計劃五年完成。李達海兼任工程處處長,面對這項全新工程的挑戰,李達海引進世界先進的工程管理辦法組織施工,使工程高速高質量地進行。1969 年 3 月 14 日,臺 灣“ 中 油 公 司” 訂 造 的 伏 羲 號十萬噸油輪停泊在剛落成的外海浮桶碼頭卸油,通過海底管道輸入大林埔儲油槽,作業如行云流水,一次成功。工程提前三年完工,創造了歷史奇跡。由于李達海建設石化工程的突出成就,1965 年被臺灣中國工程師學會授予工程獎章。
 
寶島臺灣經濟起飛的功臣
 
1972 年 11 月,李達海升任高雄煉廠廠長,1976 年 6 月,出任臺灣“中油公司”總經理,直至 1985年離任。臺灣的石化工業一直引領著臺灣發端于上世紀 60 年代的經濟起飛,經過十年的發展,到李達海主持石油石化工業時,臺灣以“十大建設”為標志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雖然連續經歷兩次石油危機,但李達海帶領高雄煉廠和“中油公司”迎難而上,以堅忍不拔的努力不僅化解了危機,而且將寶島石油工業推向現代化的高峰。李達海任職期間繼前任之努力,將高雄煉廠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完全煉油廠,產品品種從汽油、柴油、煤油、柏油、船舶燃料油、潤滑油,到乙烯、丙烯、丁二烯、芳香烴類化學品。高雄煉廠雄踞東亞,成為享譽世界的煉化企業。在李達海掌舵臺灣 “中油公司”的 9 年里,是“中油公司”發展的黃金時期,他領導建設了林園石化工業區、臺灣北部的桃源煉油廠,成立“煉制研究中心”應對世界能源危機,建立煉化輸儲、行銷機制,建立完善進出口成品油、天然氣機制和進口國際原油機制,將以高雄煉廠為龍頭的臺灣石化工業建設成國際化的聯合企業,成為臺灣經濟的支柱。臺灣塑膠業世界第一,依仗的就是臺灣石化工業的發達。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生產的人造纖維、布的產量,成為全球紡織業最大的上游供應來源。李達海出任臺灣“中油公司”總經理之初,正逢勘探方面由于在臺灣島上及周圍海域鉆探成果甚微,出現了采油不如買油,取消勘探的呼聲, 李達海認為勘探具有高風險,但也是高回報的工作,沒有大的發現,只能說“還沒有發現”,持久以恒必有收獲。再則,只有手握自有油源底氣才足,才有對外談判的籌碼。他耐心地給同仁作工作,最終制定出公司勘探、煉制、儲運平衡發展的戰略。

多年過去,臺灣石油界人士仍對李達海的這個決策由衷地敬佩。1980 年爆發了持續八年之久的“兩伊戰爭”,使全球陷入第二次石油危機, 油價上漲威脅世界經濟,寶島臺灣亦不可幸免,油料供應出現危機。 李達海沉著應對, 游說中東,造訪沙特首腦。經誠意交流,歐佩克石油會議通過決議,增加供應中國臺灣每日三萬桶原油。臺灣“中油公司”原油供應很快得到緩解。越 是 困 難時刻,越能展現李達海高遠的目光。臺灣經濟低迷時期人心惶惶,減緩投資成為全島的共識,李達海卻認為這是公司發展的機會,決定投資興建第四輕油裂解工場,并且擴充生產汽油設備,建設島上南北兩個加氫脫硫工場。這遭至眾多人的反對,認為在經濟正遭受困難時建廠徒增負擔。李達海耐心地解釋說, 經濟不景氣時建廠,工程公司正無生意可做,只好削價競爭,建廠成本就可以大幅降低,等廠建好了,經濟也恢復了,正好趕上對石化產品需求的增加。后來的事實全如他所料,證明他的確胸有丘壑,對事物的判斷獨具慧眼。
 
推開海峽兩岸交往的大門
 
1985 年 3 月,李達海出任臺灣“經濟部長”,離開了服務 43 年的石油工業。李達海赴任時正值臺灣 “總統”蔣經國準備開啟兩岸新關系的轉折時期,李達海堅定地站在蔣經國一邊促進兩岸關系的改善。他上任后僅月余,便在 4 月 28 日公開他的施政政策:不干預與大陸的間接貿易。他認為政府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控制對大陸的間接貿易。這實際上默許了臺灣民眾通過香港與大陸交往做生意。是年 7 月 4 日,李達海又宣李達海(右二)、金開英(右三)在臺灣“中國石油學會”成立三十周年大會上布臺灣對于兩岸轉口貿易采取三原則,即 : 不與中共通商、不與中共駐香港單位人員接觸、不干預轉口貿易。這是臺灣當局首次公開表示對兩岸轉口貿易采取默許的態度,使臺商投資祖國大陸取得了 “合法”的地位。可以說,李達海秉承蔣經國旨意親手推開了海峽兩岸交往的大門。1988 年,李達海在玉門的老長官、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孫越崎自香港打通了他的電話,與他共同回憶了在玉門的同事之情。四十余年的別離,聽到老長官的聲音李達海激動不已,他表示有機會一定要回家看看。1993 年,李達海退休后回到闊別 47 年的大陸探親,拜會老長官孫越崎和玉門同事、 聯大和南開校友,舊雨袍澤相見聚歡,血濃于水的情感揮之不去。似乎大陸回鄉之旅完成了李達海人生最后的心愿,次年 11 月 13日突發心臟病仙逝,走完了他為理想辛苦操勞的一生,享年 75 歲。

戰略合作
戰略合作 全球石油化工網 世偉洛克 北京石油展 API 斯倫貝謝
国产亚洲欧美一区,欧美激情一区二区,欧美欧美天天天天操,99成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