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尚元先生是我國煉油工業的開拓者之一,海峽兩岸石油界公認的煉油專家。他艱難而輝煌的石油生涯記錄了我國早期煉油工業的歷史,讓我們看到了煉油工業的腳步如何從沼澤中一步步走來,為今天的壯麗奠定了堅實的基石。
初入沁園燃料研究室
熊尚元先生1911 年出生于四川省萬縣,其父熊國璋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學者、教育家,中年放棄京城國史館編修的前程,毅然回到家鄉辦學,先后二十余載,聲名遠播。熊尚元承繼了父親崇學尚德的品行,于1929 年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
1933 年熊尚元畢業,恰逢他老師高崇熙的同學金開英創辦主持的地質調查所沁園燃料研究室步入研究正軌,便由高崇熙介紹成為中國煉油第一人金開英的屬下。這是熊尚元一生最為得意的機遇,地質調查所是民國初年中國最負盛名的科學機構。在所長、大科學家翁文灝的領導下,每一位研究員都是科學界杰出的人物,這為熊尚元奠定了寬廣的人生道路。
由于當時我國發現的石油極少而煤礦豐富,燃料研究室的課題便主要針對煤化油、植物油提煉燃料油的研究,金開英將其分為四個課題組:低溫干餾,把煤干餾分成油和煤炭;將一氧化碳和氫用觸媒合成汽油;氫化石炭;植物油提煉輕油。前三個課題就是煤化油的化學過程。熊尚元負責合成汽油的研究。熊尚元回憶說,當時的研究主要是實際的應用,用以解決國家缺少燃料油的現狀。列強中缺少石油資源的國家都在進行煤化油的研究,尤其德國已將煤化油的研究轉化為工業,遙遙領先于世界。熊尚元深感肩上國家賦予的重擔,鞠躬盡瘁投身課題的研究,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成果,并選擇國內最適合煤化油的煤礦產地。翁文灝主持資源委員會工作后,即派金開英赴德國商議購買煤化油的設備。熊尚元切盼金開英凱旋帶回設備,以展他工業報國的理想。
中國最早的煉油工程師
由于戰爭的陰云,金開英的德國之行無功而返,回國時抗戰已經爆發,地質調查所隨政府南遷武漢,煤化油的研究也隨之擱淺。面對日軍封鎖沿海,依賴進口的燃料油奇缺,已就任資源委員會主任的翁文灝想到燃料研究室進行的植物油提煉輕油的研究,又恰逢桐籽油等植物油因戰爭難以外銷出售,便決定由金開英主持建設植物油提煉輕油廠,以解戰時之需。熊尚元與燃料研究室的所有員工一道全力投身工廠的建設,廠址便是熊尚元與同事鄒明跟隨金開英從長沙到重慶,在嘉陵江邊的小龍坎石門購入的。
植物油提煉輕油廠不久改為動力油料廠,金開英任廠長。因為中斷煤化油的研究,熊尚元被任命為主持工廠生產的主管工程師,這使得他雖然離開研究崗位,卻開啟了煉油生涯,雖然煉的不是石油,但在煉油第一線實踐和掌握現代化煉油裝置,使他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最早的煉油工程師。在物資極其缺乏的抗戰大后方,建廠極為艱難,邊設計,邊尋找訂購材料,邊制造,邊組織裝配設備,一切都是自力更生。
動力油料廠1938 年6 月動工,直到1939 年12月才投入生產。這是中國人首次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的煉油裝置。投產后,由于材料質量的低劣,設備事故不斷,熊尚元組織技術力量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使生產逐漸走向平穩。由于設備簡陋,裂化時產生的丙烯醛彌散廠區,辛辣刺鼻的氣體令人淚流不止,眼疾不斷,但為了支援抗戰,每個員工都毫無怨言,而熊尚元不僅每日巡視工廠,更是像普通員工一樣到車間輪值倒班。試投產的第一年,共生產汽油51 立方米,煤油22 立方米,柴油328 立方米,潤滑油81 立方米,擦槍油14 立方米,全部供應給抗戰軍方。由此,熊尚元的名字也開始在資源委員會內被人熟悉起來。行文至此,不能不介紹熊尚元的妻子范希孟女士。范希孟是我國石油工業開創時期鳳毛麟角的女石油專家,與熊尚元是清華同班同學, 在校期間熱戀,1933 年畢業后倆人同入資源委員會,范希孟到冶金室工作,并于1935 年結婚。抗戰爆發,政府遷都重慶,范希孟先到重慶鋼廠,后在金開英的幫助下調到動力油料廠燃料研究室與熊尚元團聚。她的首要貢獻是對玉門油礦試采的原油進行了系統科學的化驗評價,開創了我國評價原油的歷史。1945 年初隨熊尚元到玉門油礦,任煉廠化驗室主管工程師。
1951 年6月,受石油管理總局之命帶隊到中科院大連石油研究所,開展煉油科研工作。當時的科研設備極為簡陋,但范希孟善于因陋就簡,在艱苦的條件下取得眾多科研成果,尤其對汽油防膠劑試制的成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令人扼腕的是,1954 年10 月,因專事工作,靜脈炎突發破裂,不幸逝世,年僅44 歲。
我國首位煉油專業工程師
民國時期,由于我國石油工業極為薄弱,煉油工業也是玉門油礦開發后才出現的,因此所有工科大學均沒有石油和石油煉化專業,所學課程也只是極為簡單的知識性介紹。至1945 年,全國沒有一位專修石油煉化的大學生,即使金開英兩次赴美學習化學工程,也非石油煉油專業。
抗日戰爭進行到相持階段后,為了加快大后方的建設和勝利后國家的重建,翁文灝深感掌握各方工業技術人才的缺乏,便與美國聯系選派一批有成就和有五年以上實踐經驗的優秀工程師到美國深造,學期兩年。所選人員由資源委員會所屬工礦單位推薦,翁文灝親自考核挑選,最后選定26 個專業的31 人。這31 個人歸國后均成為國家建設的中堅,即使海峽兩岸分隔后,也是兩岸經濟建設的俊彥,其中張光斗成為我國水電事業的開拓者,孫運璇主持寶島臺灣電力事業,成為臺灣經濟起飛的主要功臣,曾任“臺灣行政院院長”。
石油系統選派5 人,分別是石油地質,孫健初;石油鉆采,董蔚翹;石油煉化,熊尚元;輸油管道,翁心源;石油機械制造,葉樹滋。選擇熊尚元專修煉油,不僅因為他師出清華,而且由于主持動力油料廠生產,是當時國內最有實踐經驗的煉油工程師。玉門油礦煉廠廠長金開英親自推薦他,并由玉門油礦總經理孫越崎和金開英兩人做導師,可見對他的厚望。此次選派留美,翁文灝考慮到這批學員均有較扎實的基礎知識,缺乏的是對先進工業的實踐認識與操作,因此他與美方協商,學員不去學校學習,全部到工礦實地邊學習邊實踐,請美方幫助聯系。美方不僅應諾,而且做了精心的安排。
熊尚元到美國后,由美孚石油公司介紹到伊索煉油廠研修。石油部門選派的五人,其中孫健初成為我國石油地質學的開創者,1952 年死于煤氣中毒;董蔚翹成為我國石油鉆采工程的開拓者,“臺灣中國石油公司副總經理”;葉樹滋回國后曾任東北煉廠廠長,1949年后定居美國;翁心源成為我國輸油管道事業的開創者,曾任石油部基建司總工程師,后改任情報所副所長,文革中受迫害自殺。留美學習使熊尚元成為我國第一位專修石油煉油工程師,回國后出任玉門油礦煉油廠廠長,開啟了他人生最輝煌的時期
。
建成我國第一座熱裂煉廠
1945 年初,熊尚元結束學業回國,隨即分配到國家惟一的玉門油礦煉油廠工作。他回憶到2,500 公里外大西北戈壁灘上的油礦經歷時說:“我們一家五口三月份從重慶動身赴礦,重慶已是春意盎然,但從川北起越走越荒涼,山坡陰處雪還沒化,坐在卡車上越走越冷,住在店里平生第一次在衣服上看到了虱子。司機知道我剛從美國留學回來,覺得很奇怪,問我為什么到玉門去?我反而覺得他問得奇怪,在抗日救國的大環境中,那里有石油有煉廠,我又是搞煉油的,去玉門豈不是天經地義?”熊尚元就是抱著為抗日煉油的信念,將全家從重慶遷到玉門老君廟。熊尚元到礦時,金開英正在四臺組織建設新的煉油廠,于是便任命他主持新廠的建設。這年九月日本戰敗投降,金開英受命到臺灣接受日偽石油資產,由熊尚元代理廠長。
不久,中國石油總公司成立,金開英出任協理(即副總經理),遂任命熊尚元為玉門油礦煉廠廠長。熊尚元主持煉廠工作后的第一個貢獻是,領導建成了我國第一座現代化的熱裂煉裝置。1941 年, 玉門油礦向美國購買的一套日加工原油能力250 噸的達布斯裂煉設備在運輸途中被日軍搶掠,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節節勝利,資源委員會又向美方補購了這套裝置。設備陸續到礦后,于1946年6 月開工建設。要建成一座現代的蒸餾裂煉廠,光有一套裂煉裝置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自力更生修造和拼湊器材。在熊尚元的領導下,全廠員工經過三個月的奮斗,建成蒸餾、裂煉兩組爐管、日加工能力220 噸的蒸餾裂煉裝置。由于配套裝置材料簡陋,加之這是我國第一座裂化裝置沒有任何經驗,試車后故障不斷。熊尚元不為困難所動,組織技術力量逐一攻關解決。
經過十個月,三次試煉、改裝,終于在1947 年7 月16 日正式投產,日煉原油228~257 噸, 辛烷值從53 提高到60。平均煉律汽油33%~35%,比原有設備提高近一倍;煤油達10%;柴油達20%。蒸餾裂煉廠的建成標志著我國煉油工業邁入了一個新時代,熊尚元是開創這個時代的首位功臣。(注:日建臺灣高雄建廠蒸餾裂煉裝置1949 年后才重建恢復生產。)建真空蒸餾廠生產潤滑油是油礦多年的設想,但一直沒有實現,熊尚元主持煉廠后便規劃建設。由于向美國購買的部分真空蒸餾設備沒有到,他決定先建設一座蒸餾廠,目的是既可作為裂煉廠的備用裝置,也可為將來的真空蒸餾廠生產提供原料。這個廠全部由技術員自行設計,于1947年3月開工,1948年3月建成。
隨后熊尚元又領導建成了擁有26 座油罐的油品庫, 可儲原油5,620 噸,輕質油5,320 噸,渣油2,150 噸。于此同時,熊尚元以國際化的標準建設化驗室,在他的妻子、工程師范希孟的主持下,至1949 年,化驗室基本具備了煉油工業的各項化驗能力。隨著購買的美國設備陸續到廠,真空蒸餾廠于1947 年4 月開工,熊尚元憑借堅忍不拔的毅力,帶領員工克服了料想不到的困難,攻克了一道道難關,經兩年時間建成投產。至新中國成立前,玉門油礦成為了中國最先進的煉油廠,為新中國煉油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熊尚元功勞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