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石油故事

穿石利器話“慶矛”

時間:2016-02-02 09:30 來源: 作者:宮柯
    當代勘探開發油氣田,井越鉆越深,易于開采的油氣層卻越來越少。為了獲得預期產能,世界各產油國競相運用高科技手段研究臨門一腳的油氣層射孔,深穿透、無污染、低傷害的射孔器材成為國際市場上的寵兒。我國生產的“慶矛”牌系列產品被譽為“王者之劍”,名冠五洲,大放溢彩。光鮮奪目的背后是一條艱難曲折的創新之路,回望原始的起點,需要把時光的指針撥回到半個世紀以前。
    建國初期我國沒有自己的產品,在大西北發現的幾處小油田上主要使用蘇聯援助的射孔器材。上個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照葫蘆畫瓢進行仿制,其中58-65型有槍身射孔彈雖然定型生產,但是沒有脫離原設計固有的缺陷,盡管射孔彈的威力很大,但是易造成套管變形或產生裂縫。1964年停止使用后改用對套管損傷程度相對比較輕的57-103型射孔彈,仍然不盡人意。這種射孔彈雖然在蘇聯原設計的基礎上有所改進,還是保留了有槍身射孔的傳統模式,受槍身的幾何尺寸和投送電纜的承載能力限制,下井一次僅能射開2米井段,鉆遇油層厚度累計數十米的生產井大都需要連續作業幾十個小時才能射完。繁瑣的低效率,極易在打開油氣層后誘發井噴事故,即便沒有發生井噴,先被打開的油氣層由于受壓井液浸泡的時間比較長,也會受到二次污染降低產能。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生產 57-103型射孔槍的材料還十分短缺,必須使用制造高射炮的無縫鋼管加工槍身,不僅成本極高而且壽命還很短,平均下井3.5次就得更新。國產的射孔器材無疑是制約石油工業快速發展的短板, 1965年石油工業部決定在大慶油田成立射孔器材研發制造中心,從此結束了模仿制造,向自主創新的征程跨出第一步。
    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地球物理所的工程師們成為研發新型射孔器材的主力,他們突破蘇聯的設計框架,結合大慶油田的地質特征和井身結構,提出了無槍身射孔的新穎思路,在當時第五機械工業部763廠的協助下,于1968年的7月取得了試驗成功。這種無槍身的射孔彈裝藥量是58-65型的二分之一,穿透能力比57-103型增加20%,不僅減輕了對套管的傷害程度還可以連成十來米的長串實現大段射孔,提高效率3倍以上。1968年8月定型的時候正值“文化大革命”高潮期,取名“文革一號”,隨之批量生產,供應全國。
    1974年大慶油田重啟勘探,在長垣外圍新發現的油氣層射孔中暴露出“文革一號”的致命弱點,耐不住攝氏65℃以上的井溫,在井深超過1200米的條件使用射孔深度大打折扣,導致誘導油流不暢。射孔器材研究小組再度攻關,采用耐高溫炸藥,高頻陶瓷彈殼,于1976年試制成功了耐溫120℃、承壓40兆帕、適用1500—2000米井深的WD73-40型無槍身射孔彈。在地面水泥靶上檢驗,發射率大于95%,射出的7毫米孔洞深度超過65毫米,與國內外生產的同類產品比較拔得頭籌。1978年,大慶射孔彈廠研發的中深井射孔器材系列產品獲得全國科學大會頒獎。
    此后,大慶油田射孔彈研發步入了穩健發展的快車道,幾年一個臺階,不斷推陳出新,1988年升格為國家射孔器材檢測中心,建成了API-RP43流動實驗室、射流高速攝像測量實驗室等基礎設施,以射孔彈為核心的器材研發手段居于國內領先水平。1990年催生出YD-89型深穿透射孔彈,在混凝土靶上試驗首次突破了400毫米大關,以455.2毫米的孔深揚名立萬。然而,這個記錄僅僅保持了兩年又被YD127-Ⅱ型彈突破,1992年達到500毫米,1994年躍升到嘆為觀止的786毫米。并且射孔直徑也由7毫米擴展到13毫米,最大值達到20毫米。由于對套管的傷害輕微,每米的射孔密度也由20孔增加到36孔。射孔器材的大踏步升級,促使油氣田勘探發現了一批致密性地層蘊藏的儲量,同時也為開發這類油氣層提供了洞開頑石的利器。
    經過30多年的持續追趕,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中國油氣田專用射孔器材在21世紀的前夜沖到世界領先的前沿。目前大慶油田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研發、生產、檢驗基地,誕生在這里的四大系列51個品種的射孔器材擁有一個共同的注冊商標——“慶矛”。在與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的激烈競爭中,“慶矛”以銳不可當的卓越品質占據了非洲、中東、西亞等產油國的市場份額,每年有二分之一的產量銷往海外。
戰略合作
戰略合作 全球石油化工網 世偉洛克 北京石油展 API 斯倫貝謝
国产亚洲欧美一区,欧美激情一区二区,欧美欧美天天天天操,99成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