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層定位射孔達人
時間:2016-01-22 10:30
來源:
作者:宮柯
開采液態石油與固態礦產的最大區別在于不能直面埋藏地下的儲層,必須通過深達數千米的小直徑鉆孔首先將其引入井筒,然后依靠天然的壓力或者人工舉升的機械能讓油流到地面為人類所用。如何建立儲油層與井筒的滲流通道是開采石油的第一步。
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有三種方式:最簡單的是裸露油層,稱為裸眼完井。其次是在油層部位下入有孔洞或者縫隙的套管,稱為篩管完井。近代應用最廣范的是在油層下入套管用水泥封固后再穿孔的方式打開油層,稱為射孔完井。射孔完井類似用步槍瞄準靶心的激發過程,但捕捉平面目標和垂深目標卻完全不同,飛行于空氣中的子彈可以精確計算拋物線軌跡,命中的概率非常高,而在井筒里射孔槍要對準埋藏數千米深的油層則十分困難,半個世紀前人們用細致丈量懸吊電纜的方法進行井下射孔,盡管做到了毫米級的丈量精度,還是難于把握在重力和浮力的雙重作用下產生的拉伸誤差,如果油層的厚度很大還好說,否則就會造成誤射。
1960年大慶油田投入開發的時候,面對的是埋藏近千米深的40 多個油層,部分單層的厚度還不足半米,屢屢誤射孔的問題到了不能再容忍的程度。怎樣瞄準油層彈無虛發的射孔完井,當時是一個尚未攻克的世界級難題,在美國、蘇聯、法國等石油開采技術先進的發達國家還沒有找到解決辦法的時候,中國的一位測井工程師捷足先登,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讓射孔槍長出了眼睛,率先發明了定位射孔的基本方法。他就是賴維民,一個沒有大學學歷,卻有著豐富工作經歷的人。1958年6 月他率領一支精干的測井小分隊從玉門油田來到松遼盆地投身基準井鉆探,1959 年7 月在松基三井鉆進的過程中通過電測曲線他首先解釋出了三個薄油層,為大慶油田的發現立下頭功。
大慶油田投入開發后,1961 年4 月19日召開大會,在總結會戰初期各項工作的時候,誤射孔造成的完井質量不合格問題受到石油工業部領導的嚴厲批評。為解決這一棘手的難題鉆井指揮部成立攻關隊,賴維民工程師擔起了研究定位射孔工藝技術的重任。勤學敏思的賴維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發現了一個有規律的現象,每當測井儀器在井內經過套管的接箍處都會感應出一個磁信號,兩個信號波形之間的距離代表一段套管的長度,由此得到啟發,他把突破難點的研究方向由掌控電纜拉伸長度轉移到測準套管深度上。鋼性的套管一經被水泥封固就會靜止不動,只要在臨近油層的位置找到一個標志性的信號,再以這個點為參照,射孔槍對準油層的幾率就會大幅度提高。思路決定出路,很快賴維民就設計并制作__出了第一臺井下磁性定位儀,經過反復試驗和多次改進,1962 年的5 月射孔槍沉入了1,000 米深的井眼,在磁性定位儀的引導下準確射中了半米厚的油層,宣告半自動化的定位射孔方法取得了初步成功。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由于每一盤測井電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拉伸變形,相對誤差仍然阻礙測井精度和射孔命中率的穩步提升。
當時大慶油田測井大隊有一位叫褚人杰的工程師提出了簡單易行的解決辦法,按照他的建議,1962 年9 月誕生了我國第一口有刻度的校正測井電纜標準井,所有在用的測井電纜開始在同一尺度的度量下進行定期標定,做上產生相對誤差的長度記號。磁性定位儀的發明和有刻度標準井的建立引起了測井工藝的一場革命,大慶石油會戰副指揮兼鉆井總工程師王炳誠統籌全局,鑒于下井的套管長度相近似,決定今后每鉆一口新井必須在油層頂界上面的標準層部位下入一節短套管,使之產生一個十分明顯的磁信號,以此為標準避免使用磁性定位儀時發生誤判。并且還組織制定了標準化的測井、射孔操作規程,推動這項新技術普及到全國各油田。
從此,在地面上人工反復丈量測井電纜長度的繁瑣工序徹底終結,無論測井還是射孔作業,操作人員都可以通過儀表反映的數值找準目的層。截止到1963 年底統計,大慶油田的射孔成功率由80% 提高到99.6%,不僅準確度躍居世界領先水平,而且作業時效還提高了三倍以上。眾人拾柴火焰高,隨著工藝的日臻完善和裝備的系統配套,半自動磁性定位很快又發展到全自動磁性定位。1965 年在北京隆重召開建國以來重大技術發明獎勵大會,賴維民工程師領銜發明的“微井徑(或磁性定位儀)定位射孔法”獲得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表彰。這項劃時代的新技術為全國各油氣田深入勘探和精細開發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其精度已經達到在埋藏1,000 米深0.2 米厚的油層上射孔百發百中。
半個世紀的大浪淘沙,一代達人因年齡退出了歷史舞臺,他們的創造發明依舊光焰不滅,享譽石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