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石油故事

中國海洋石油裝備光輝六十年的發展歷程

時間:2025-08-20 11:23 來源:2025年4月 作者:小編

1964年1月發現天津大港油田(取代名641廠), 后查明它與渤海里的油氣田相連, 于是1965年石油部決定“下海找油”, 并由康世恩副部長作動員報告,號召部分員工轉向海洋石油。自此,我國石油發展史上掀開了新的一頁, 我國的海洋石油裝備發展也陡之踏上了新征程, 到今年2025年整整走過了六十個年頭。本人當年響應號召, 決定從陸上石油礦場機械轉向海洋石油裝備,,至今,也奮斗了六十年。為此回顧這六十年中國海洋石油裝備走過的光輝歷程。
 
從無到有
 
1966年以前,我國沒有在海上見過工業油氣流, 雖然,也曾在渤海進行過地球物理勘探。還曾在海南鶯歌海岸邊,用駁船上的沖擊鉆,鉆成井深26米的西口井,獲得了150公斤的重質油流, 但是均未見到具有工業開采價值的油氣流。
 
1965年我第一次到天津大港油田調研, 石油部開始在大港誨油田成立了涕誨石油勘掠指部, 指揮部設計科的同志們日夜奮戰, 正在設計一座工作水淙可達6.5米的導管架式固定鉆井平臺, 它于1966年建成,是我國第一座海上鉆井平臺(水上全貌及下部導管架見圖1)。就是使用這座平臺于1967年6月成功地鉆成了我國海上第一口具有工業油流的油井,日產原油35.2噸、天然氣1941立方米,井深2441米。它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在海上找到了油氣,有了第一座鉆井平臺(一號), 開始了從無到有。  
 
但是,導管架樁基固定式鉆井平臺工作水深受限,且移運性差,為了適應大規模勘探開發的需求,我國開始了自升式鉆井平臺的研制。1972年我應邀到大港油田,這時渤誨石油勘掠指部己經改組成立了涕誨石油管理局,我在海上見到了正在驗收的我國第一座自升式鉆井平臺,被命名為“渤海一號”鉆井平臺(見圖2)。它是圓筒型樁腿的自升式平臺。雖然與當時國外的桁架型樁腿相比,落后了一代,但是,從無到有,我國終于有了自主設計建造的工作水深33米(100英尺) 的自升式鉆井平臺。“渤海一號”是由當時的大連造船廠建造的,時任渤海石油局總工程師肖希書(北京石油學院1953級鉆井專業學生,我曾給他們講授過“鉆井機械”課。)曾在研制過程中做出過重大貢獻。他不僅協助大連造船廠設計建造,而且最后建成時,由他總負責對平臺進行全面驗收。他的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剖苦鉆研、開拓進取的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圖1
圖3
圖2
 
山東勝利油田為了向淺海進軍,1978年我國第一座坐底式鉆井平臺“勝利一號” 建造成功(見圖3),它調節壓載艙中的水量,即可下沉坐于海底鉆井,工作水淙1.8米至3.5米。“勝利一號”的投產,填補了我國近岸淺水鉆井平臺的空白,它是由時任勝利油田鉆井研究院總工程師顧心懌(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大字兼職教授) 研制成功的,我有幸參加了該項目的開題論證及建成的成果鑒定, 因而與顧總相識。
 
顧心懌院士他不滿足于此止步,而是發憤為研制出極淺海灘涂區鉆井急需的裝備而繼續奮斗。終于在1988年,他設計出的極淺海步行式鉆井平臺在青島北海船廠建成,命名“勝利二號”(見圖4),它獨具在沼澤地中借助液壓驅動一步步“爬灘”的步行特色技術,是全球第一座能在灘涂區爬行的鉆井平臺,滿足了極淺海鉆井的需要, 后被評為1992年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和1995年國家發明二等獎。我作為評審委員會的成員曾在會上聽他講過研發“勝利二號”的動機,他說:自己曾親眼目睹了上萬名民工在北風凜冽的寒冬里,不顧嚴寒堅持圍海筑堤建設鉆井場地的情景,從而心動了,下定決心要設計出一種裝備,以使成千上萬的人們從艱苦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我當時深為他與勞苦人民心連心、執著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境界所感動, 他給科技工作者樹立了愛國奉獻、開拓創新、樸實嚴謹的學習榜樣。
 
 
                                        
圖4
為了能在海上進行油氣的初步處理及儲存集輸, 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艘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 于1989年7月建成在渤海油田海上投產,命名為 "渤海友誼"號(見圖5)。我在"渤海友誼"號上時, 了解到了它是由708所設計、上海滬東造船建造的, 雖然儲量只有52000噸, 但是創造了我國的FPSO的從無到有。至此, 我國從沒有任何海洋油氣裝備, 到自主設計建造,擁有了從極淺海至工作水深33米的固定式、移動式鉆井平臺及FPSO等核心裝備, 滿足了渤誨油氣田開發的需求。
 
圖5
 
從淺到深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開始向渤海以外的海域勘探油氣。1970年4月,國務院決定地礦部改裝、建造1艘鉆井船, 并自國外購買一座深水自升式鉆井平臺,用以勘探渤海以外海域的油氣。地礦部上海誨洋地質局立即成立了六二七(代號)籌各處(后改名為上海海洋地質局技術裝備研究所), 開展工作。他們利用國務院批給的上海海運局的的兩艘3000噸級的 “戰斗62”和“戰斗63”號舊貨船,將其拼裝,設計改建成一艘雙體鉆井船。該船由上海滬東造船廠建造,于1972年建成試航,命名為“勘探一號”(見圖6),1974年出海試鉆,服役
 
6                                  
圖6
 
年,在南黃海共鉆成7口油井,譜寫了我國采用浮船在較深海域鉆油氣井的新篇章。 “勘探一號”的建成,時任技術裝備研究所所長周秉義, 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因當時參加了該鉆井船的升沉補償裝置的設計工作, 故而與他相識,他率領研究所團隊知難而上、勇于開拓、認真嚴肅、埋頭苦干, 深深地感動了我。
 
此后, 本著“引進來”、“消化、吸收” 的原則,地質礦產部1975年向新加坡羅布雷造船廠定制了一座桁架型樁腿的自升式鉆井平臺,工作水深可達100米,命名為“勘探二號”(見圖7) 。“勘探二號”1976年建成拖航回國,歷經118天抵達珠江口外的萬山群島錨地驗收。時任地礦部上海海洋地質局的總工程師席嘉珍,不僅在新加坡參加了12人紐成的監造小組工作一年多,而且, 不辭辛苦,隨平臺拖航回國,緊接著又參加驗收,他付出了大量辛勤勞動,功不可沒。我在萬山群島“勘探二號”平臺上與他相處的日子里, 親身感受到了他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忘我勞動精神和潛心鉆研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務實作風,凸顯出了工程技術人員的優秀品質。
                                     
圖7
 
與此同時,石油部決定在南誨找油, 成立了南誨石油勘探指揮部。石油部先是在新加坡定制了一座桁架型樁腿的自升式鉆井平臺,1976年建成拖航回國,命名為“南海一號”。此后,石油部于1977年又自挪威阿科公司買進一座他們于1974年建成并已在挪威北海鉆井11口的舊平臺,它是一座具有自航能力的半潛式鉆井平臺,1978年3月航至我國海南鶯歌海錨地,命名為“南海二號”(見圖8)。“南海二號”當時首任船長王彥(北京石油學院鉆井專業1953級畢業生,后曾任南海西部石油公司總經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 給學校發電報,邀我及鉆井工程的劉希圣教授前往,協助全面驗收“南海二號”、講課培訓員工及在鶯歌海深水區鉆第一口井。在“南海二號”平臺上的幾個月里, 我受益良多, 除學習到了很多新的知識與技能之外, “海洋石油人”綸我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王彥船長平易近人, 他精心鉆研國外先進技術,親自動手操作儀器儀表,親身手扶剎把起升大重量的隔水管持續兒晝夜。在他的帶動下,全平臺員工不怕苦累、忘我奮斗、無私奉獻、實在感人。一次,在檢修固井泵時副船長劉家南)( 原為四川鉆井隊工人、司鉆)不慎一個手指被齒輪打斷, 鮮血直流,我們在場人員都勸他馬上去醫務室治療, 但他卻說:“輕傷不下火線”,一直堅持到泵檢修完畢。“海洋石油人”的崇高思想境界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
 
                        
圖8
 
后來,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我國自主設計建造了第一座半潛式鉆井平臺“勘探三號”(見圖9)。它是由上海708研究所、上海船廠、上誨海洋地質局聯合設計的,由上海船廠建造,我曾配合進行過平臺上鉆柱升沉補償裝置的研制工作。“勘探三號”于1984年7月交付使用。該平臺性能優良,設備先進,安全可靠,達到了當時國際上同類型半潛式鉆井平臺的水平。“勘探三號”投產后,曾陸續發現了“平湖”等許多油氣田,為我國東海油氣田的勘探開發做出過重大貢獻,至今仍在服役。后來,我帶的研究生樊曉東、余雄鷹(2023年英年早逝)畢業后,曾先后連續在這座平臺上分別負責機電裝備與鉆井工程的技術工作十多年,長期遠離家人與大海為伴,很辛苦,付出了大量辛勤勞動,他門的愛國奉獻愛崗敬業精神是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圖9
 
至此, 我國運用自主設計建造的雙體鉆井船、半潛式鉆井平臺、引進國外的工作水深100米的自升式鉆井平臺,以及1989年以后建造的FPSO等核心裝備, 解決了從淺水到渤海以外較深海域的油氣田勘探開發問題。
 
伴隨著我國海洋石油裝備的蓬勃發展, 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編寫出版了《海洋石油鉆采裝備與結構》等教科書,在高校中開設了海洋石油鉆采裝備的課程, 并于“文革”后恢復全國統考招收研宄生時,招收了第一批海洋石油裝備學科的研究生, 建立了海洋石油鉆采設備研究寶。自此, 我國高校中出現了培養誨洋石油裝備人才的學科。
 
從弱到強
 
上世紀九十年代始,我國海洋石油裝備工業逐漸發展起來, 至進入本世紀, 開進了“快車道”,沿著從弱到強的道路迅速發展,建造海洋石油平臺的廠家逐漸增多,制造海洋石油機電產品的數量大增。例如建造海洋石油平臺的廠家,已從最初僅有的大連造船廠、上海滬東造船廠兩家,逐步發展到擁有上海外高橋、上海江南、煙臺來福士、廣州黃埔、南通中遠、上海振華、招啇局重工等多家。尤其是有一些生產陸上石油裝備的廠家,己開始陸續生產海上油氣田開發用的機電產品, 甚至建造出海洋石油平臺,如寶雞石油機械公司,還有某些油田制造廠、機修廠等,也建造出了海洋石油平臺。
 
2011年以后, 海洋石油的機電產品不斷提高質量,從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前進, 開始了高質量發層。海洋石油平臺則是:工作水深加深、可鉆井深加深、可變載荷加大、抗風浪能力提高,平臺功能多樣化、平臺控制自動化、智能化, 以高質量發展為主攻方向,一步步邁向海洋石油裝備強囯。
 
從鉆井平臺來看,2013年7月,生產陸上石油裝備的寶雞石油機械公司,卻建造出了我國首座桁架型樁颮的自升式鉆井平臺,平臺最大作業水深達到了100米(300英尺),可鉆井深也增加到了9000米。填補了我國長時期以來未曾自主建造過工作水深30米以上的自升式鉆井平臺的空白。,與此同時,上海佳豪和江蘇大津公司協作,建成了我國首座工作水深60米的多功能自升式平臺,它不僅可以鉆井和采油兩用,而且還可以鋪設海底電纜,用作風力發電施工,進行填海造陸地工程, 開創了民營企業在海洋石油裝備領域的高質量發層新路徑。
2015年,上海外高橋公司和大連船舶重工公司分別建造出了“游洋石油981”(見圖10) 及“982”兩座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它們是我國首次自主設計、建造的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工作水深可達3000米,迎頭趕上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第六代半潛式鉆井平臺水平。其中, “981” 曾于2015年順利完成了首口海外深水鉆井作業,井深達到了5030米,創造了中國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作業井深的新紀錄。
圖10
 
2017年,煙臺來福士公司緊接著又攀登到世界頂峰,為我國國土資源部建成“藍鯨一號”(見圖11)及“藍鯨二號”兩座半潛式鉆井平臺,其凈重超過丁43000噸,平臺長117米,寬92.7米,高118米,最大作業水深3658米,最大鉆井深度15240米,是世界上最大、作業水深最深、鉆井深度最深的、最新的第七代超深水鉆井平臺,它代表了當今世界半潛式鉆井平臺設計建造的最高水平。其中,“藍鯨一號”是我國2017年5月在南海北部首次海上試采“可燃冰”成功時的核心裝備,它曾做出了突出貢獻。
 
 
圖11
 
2017年,還有上海外高橋造船公司建造的噸位最大的30萬噸級FPSO"海洋石油117 "(見圖12) 建成投產。它是技術最新的FPSO,也是迄今全球建造的最大的FPSO之一,可達日加工原油19萬桶、儲油量200萬桶。
 圖12
 
直至去牟2024年, 我國在深水及超深水油氣田開發中采用的核心裝備,更是有了新的突破, 出現了“兩個亞洲第一” 和“兩個全球首座”。前者是2024年9月流花11-1深水大油田二期工程投產中采用的“?;?rdquo; 導管架式固定平臺 和“海葵一號”圓筒型FPSO。“海基二號”(圖13為其導管架的分殷) 是亞汌第一座工作水深300米的鉆井采油兩用的導管架式回定平臺。 “海基二號”作業海域平均水深324米,總重達3.7萬噸,用鋼量接近北京國家體育場,是國內首次在超過300米水深的深水海域設計、建造、安裝的導管架式固定海洋平臺。 
圖13
 
“??惶?rdquo;(見圖14)它 是亞洲首座園筒型FPSO 。其設計排水量10萬噸,最大儲油量達 6萬噸,相當于一個“超級能源碗”,最大直徑約90米,主甲板面積相當于13個標準籃球場,高度接近30層樓,總重約3.7萬噸,相當于3萬輛小汽車總重量。
 
圖14
 
“兩個全球首座” 之一是2024年6月凌水大氣田二期工程投產中采用的“深海一號”平臺(見圖15)。它是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尺寸巨大,總重量超過5萬 噸,最大投影面積有兩個 標準足球場大小;總高度 120米,
相當于40層樓高;最大排水量達,11萬噸,相當于3艘中型航母, 平臺上裝配近200套油氣處理設備,設備由24萬個零部件組成 。它開創了半潛式平臺立柱儲油的世界先例, 在平臺的4根高48米的立柱內,設置了容量5000立方米的油艙,是世界首創技術。
 
                                   
圖15
     
另一個“全球首座”是“海油觀瀾”號風電平臺(見圖16), 它是中海油研制的我國首個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它裝機容量7.25兆瓦,由浮式基礎和風機組成。浮式基礎由30個鋼結構模塊組裝而成的3個邊立柱和1個中間立柱組合在一起構成, 浮式基礎上方是高約83米的圓筒形塔柱,,塔柱的上方,則是重量高達260噸的機艙,機艙的前部是直徑達158米的葉輪,葉輪的掃風面積相當于2.7個標準足球場。該風電平臺是世界上第一個最深最遠(距海南文昌136公里,水深超過300米。),同時也是全球首個給海上油氣田供電、海域環境最惡劣的半潛式深遠海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于2023年5月20日建成投產,并網發電。
 
圖16
 
上述2011年以來我國海洋石油裝備從弱到強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使我今昔對比,感慨萬千。1988年,時任南海西部石油公司總經理王彥,邀我去湛江,重回故地,一覽1978年以來十年后的海上油田的發展變化時,我曾到1986年投產的潿洲10-3油田調研,當時看到的生產處理平臺及平臺上面的設備全是中外合營的外方(法國道道爾公司) 提供的, 我國自己建造的很少, 再到鉆井平臺上去看望老朋友,作業的“南海六號”(見圖17與老朋友合影)半諧式平臺,還是從國外購進的。
 
                                                     
圖17
 
當時,我心里很不舒服,感到油田是建起來了,但是,國產裝備太少了,非常遺憾。然而,后來,我2014年應煙臺杰瑞石油裝備公司之邀,作海洋石油裝備講座時,課余我到車間走走,在現場恰與美國的一個商團二、三十人相遇,他們是來公司洽談購買石油裝備的。我得知后,非常高興! 感到昔日是我們不能造,只能向外國買,今日我們不僅能造,而且還能生產出一些高端產品,外國要找上門來買我們造的, 這時,我覺得作一名中國海詳石油人非常自豪! 尤其是我在煙臺抽空兒到來福士造船公司參觀時, 聽說他們己累計為國內外建造出了11座自升式鉆井平臺和8艘半潛式鉆井平臺, 我非常興奮!而當我看到眾多焊接工人在灼熱的作業環境中,揮汗堅持在崗位上, 不怕苦累忘我奮斗時, 我更是深受感動, 覺得我作為一名老石油裝備工作者,應向我國海洋石油裝備工業第一線的廣大員工的愛國奉獻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
戰略合作
戰略合作 全球石油化工網 世偉洛克 北京石油展 API 斯倫貝謝
国产亚洲欧美一区,欧美激情一区二区,欧美欧美天天天天操,99成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