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油氣管道的由來
時間:2025-08-20 10:58
來源:2025年4月
作者:小編

就當下的能源格局而言,石油、天然氣是國際市場上最據影響力的戰略性商品,盡管核能、風能、水能的發電量迅猛增長,但是短期內都不可能取代石油、天然氣。至少在21世紀前半葉,人類對化石能源的需求仍然不會低于世界能源總消費量的40%。我國由于人口眾多,油氣資源供給不足,對外來的依存度高達70%以上,從中東、北洲等地購買的石油絕大部分需要通過海上運輸抵達國內,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馬六甲海峽是必經之路,一旦發生梗阻,將會對我國構成極大地威脅。
為了破解困擾中國能源運輸安全的“馬六甲困局”,在我國政府的積極倡議和斡旋下,促成了由中國、緬甸、韓國、印度四國聯合出資建設中緬油氣管道的合作協定。這條管道設計長度2744千米,起于印度洋安達曼海孟加拉灣西岸,石油的首站位于可以靠泊30萬噸級油輪的馬德島,天然氣的首站建在與陸地相連的晈漂。在緬甸境內油氣管道途經馬圭、仁安羌、晈勃東、曼德勒、彬烏侖、臘戌、地泊,在與中國接壤的木姐鎮58 號界碑處跨越國境,進入我國的瑞麗口岸。緬甸段全長870公里,國內段全長1874千米,終點為西南地區的油氣管網的中樞云南省昆明市。
這條跨國輸送油氣的鋼鐵大動脈,南北方向貫穿越緬甸,途經地質條件和生態環境極為復雜惡劣的原始熱帶雨林,許多地段是杳無人煙、毒蟲肆虐的禁區,勘察設計和施工建設的難度相當大,堪稱油氣管道建設史上尚無先例的艱巨工程。建設者需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鋪設一條直徑813毫米的輸油管道和一條直徑1016毫米的輸氣管道,并且附帶一條直徑114毫米的光纜通信管道。三條不同口徑的管道翻山越嶺,橫跨江河,逶迤并行。建成后的年輸油能力可達2200萬噸,年輸送天然氣能力為120億立方米。成為帶動緬甸經濟發展的“金項鏈”,同時也開辟了我國通過陸路進口油氣資源的西南大通道,經濟價值和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2010年的6月3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自赴緬甸出席開工儀式,在中、緬、韓、印四國代表的見證下,溫家寶總理與緬甸聯邦政府總統吳登盛攜手,共同觸發了宣告工程全面啟動的電子球。從這一刻起,中國石油的數萬名管道建設者與參與工程建設的其他國家人員一道,在緬甸悶熱潮濕的莽莽熱帶雨林中展開了全線施工。汗水和雨水交織、高溫和高濕幾乎達到了常人所能忍受的極限,艱苦卓絕的工程建設持續了整整三年,油氣大動脈終于全線貫通,各項配套工程項目也如期竣工,創造了管道建設史的新奇跡。2013年7月15日當地時間上午8時許,中、緬、韓、印四國的代表一同啟動了向管道注入天然氣的閥門,標志著中緬油氣管道開始全面接受試運行的檢驗。同年7月28日,在中緬油氣管道調控中樞的曼德勒舉行了隆重的投產儀式,緬甸聯邦政府副總統吳年吞和中國駐緬甸大使楊厚蘭共同按下了正式開始輸送油氣的啟動鍵,一股無需經過馬六甲海峽的油氣洪流滾滾而來,成就了我國通過陸路輸入油氣資源的第四條大通道。
中緬油氣管道的建成投產,不僅打開了我國直通印度洋的門戶,減低能源運輸安全的風險,并且還縮短了油氣的運輸距離,節約省三分之一的海運成本,為緩解馬六甲海峽卡脖子的困局,開辟出了一條國際化合作、互利共贏的新路線。